民俗文化的历史钩沉,北疆人文的深度解说

2024-06-05
来源:中国观网华北区

——评赵海忠长篇小说《匠者》的文化价值

漠耕


【摘要】:《匠者》在对乡土文化的生命意义进行演绎时,还深入挖掘并弘扬了民间所蕴藏的伟大的文化力量。小说精彩呈现了民间智慧与技艺,细腻刻画了诸多匠者的人物个性与敬业精神,同时也对匠人寒微的命运表达了深切同情。它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北疆民间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全新的认知与感悟,使我们深刻领略到民间文化所蕴含的无尽魅力与深厚价值。其中对于民俗文化的历史钩沉,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关于北疆人文的深度解说。作品中鲜活的故事情节与人物,酸辛复杂的生存况味,以及真善美的人性披露,都彰显了作品对“民魂”的理解与褒扬。它不但呈现出了北疆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也让读者对这片土地的历史与人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故而《匠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匠者》;乡村手艺;民俗文化;北疆人文;文化价值

《匠者》出版后,吸引了众多评论家的关注,写出了不少有力度的评论。于我个人而言,这部作品带给我的震撼是多元且深厚的,其文化意义与价值亦是多元且深广的。作品不仅对民间蕴藏的伟大文化力量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弘扬,还精彩呈现了民间智慧和技艺,细腻刻画了诸多匠者的人物个性和敬业精神,同时也对杏村的匠人们寒微命运表达了深深同情。它就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北疆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的新认知与感悟,让我们深刻领略到民间文化所蕴含的无尽魅力和深厚价值。


鲁迅先生《学界的三魂》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何谓民魂?简而言之,可理解为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特质、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文化传统、生活信念等元素凝聚而成的共有的价值观,它体现着民族的独特性格、生命力与创造力,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魂,如野草一般,顽强地散落在每一颗“民族心”之中。它看似平凡而隐秘,却有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在岁月的长河里默默扎根、繁衍,赋予整个民族坚韧不拔的品性与顽强拼搏的精神,成为民族屹立不倒的坚实根基。


赵海忠的长篇小说《匠者》便是这样一部凝聚民魂、弘扬民魂的令人瞩目的力作。作品聚焦于乌兰察布高原东北角一个小山村——杏村的地域文化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生活为主要时代背景,刻画了这方水土上的“鼓匠、画匠、木匠、铁匠、裱匠、泥匠、皮匠、压粉匠、炒莜麦匠、缝纫匠、钉盘碗儿匠(银匠),还有各怀一技之长的车把式、麻花师傅、盖房师傅、种菜园师傅、手工艺师、教师、医生、兽医、羊倌、照相师、货郎、算卦先生”等二十多种手艺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聚而有之。他们的手艺虽说不是很高明,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却又离不了他们。他们实际上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也是乡村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扬者。他们用自己的手艺承载着传统的技艺与记忆,并在乡村的角落里默默延续着文化的血脉,生命虽然平凡却承载的意义非凡。是他们让乡村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作品在不断进行人物勾勒与塑造的过程中,也展开了北疆乡村绚丽多彩的人文画卷。小说在展开对乡村民俗文化的历史钩沉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北疆人文的深度解说。


《匠者》以其细腻风趣,略带夸张的笔触,富于传奇的叙事,生动地描绘了北疆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人文图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们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故事,而这些故事又与北疆的民俗文化紧密交织。从古老的手工艺传承到传统的生活现场,从民间的风俗习惯到人们的价值观念,作品全方位地展现了北疆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深厚底蕴。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情感。在《匠者》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北疆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精心呈现。比如对于散落民间的各种传统手工艺的描写,如粉匠田老太压粉技艺,八木匠学艺、郝裁缝裁衣技艺,老板娘搓莜面技艺等,那些精湛的技艺、独特的制作过程以及匠人们对技艺的执着追求,无不展现出民俗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手工艺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传承着民族的文化血脉。


《匠者》的文化价值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它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化悄然消弭了许许多多乡村原有的精绝的技艺,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如“土炕修建与维修技术、驴车马车的驾驭技术、土打墙技术、门窗的雕花技艺、榫卯结构的家具、用于急救的各种绳结打法、摇耧播种技术等等”,曾经遍布乡村生活的角角落落,几乎人人都能掌握生活本领,如今却变得陌生而乏术了。城市化带来的生活便捷,使人们得以“居安”,然而由原来灵巧而聪慧双手,因“便捷”而变成了迟钝笨拙的“庸手”——甚至连吃饭都有外卖来伺候的寄生生活,不得不让人顿生“思危”之心。如果哪天这些供应链断开——譬如“三年全球疫情”爆发——会不会让某些懒得动手的人,因身无一技而面临生存困境?所以,乡村文明不可断,乡村文化不可丢,乡村技艺不可弃。而《匠者》以文学的形式将这些民俗文化记录下来,用文学的方式,告诉人们,乡村振兴首先要恢复乡村文化,只有乡村文化兴起,乡村的烟火气才能持续发扬。这也是小说的使命之一,通过小说描写与呈现,使这些至今还存在于乡村记忆里的珍贵手艺,得以继续流传后世,让后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先辈们的生活智慧和文化魅力,能够传承这些乡村生活智慧里的精神颗粒,用以改造和发展我们新时代的乡村文明,创造出“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稳得住人心”的乡村生活画卷。


小说通过对北疆人文精神的展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当代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视角。在当今社会,物质的追求和利益的驱动往往让人们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需求。而北疆人文精神中所蕴含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道德和良知的坚守,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而《匠者》正是为我们打开了这样一丰富的个北疆人文世界:忍辱负重、重情重义、热情豪爽,待人真诚、坚毅果敢,遇难相抗,勤劳质朴,勇于创造生活。这些个性特征其实就是“蒙古马精神”的内涵特质。所以,《匠者》还是一部弘扬“蒙古马精神”的优秀力作,这正是我们“北疆民魂”的精华所在,核心意义所在。“北疆民魂”,不仅仅在于凝聚,在于发扬,更在于像“白晶莹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带动乡村文明发展”那样,赓续传统文化来创造新生活。


《匠者》还具有极其重大的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意义。北疆地区,向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生活区域,这里的民俗文化和人文精神散发着独特且迷人的魅力。借由这部小说,能够使更多的人深入地了解和真切地认识乡村文明和北疆文化,更能够认识到北方农民的性格禀赋和精神血脉。通过这部小说,有利于传播北疆文化的精神底蕴和人文精髓,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民俗文化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深度的融合,进而有力地推动中华文化朝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方向蓬勃发展。


在艺术表现方面,《匠者》也有着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草蛇灰线、背面敷粉、巧合巧遇、虚实结合、夸张渲染”等多种传统叙事手法和表现技巧,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表达,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利用“三画匠、七鼓匠”等线索人物,将小说情节串起,形成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各章节之间相互呼应、紧密衔接的有机整体。作者注重地域方言的融入和宣播,如“认灯、叾蛋子”等词汇,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精髓。另外小说细节的刻画和氛围的营造也可圈可点,每一场景都活灵活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匠者》还深刻地展现了北疆人民的精神内涵。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勤劳勇敢、朴实善良,他们秉持着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在生活中相互扶持、共同前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工匠、农民还是其他普通百姓,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质。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北疆人文精神的核心所在。


作者赵海忠以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将北疆的人文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他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情节,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北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诉求。这种对人文精神的深度解说,不仅让我们对北疆地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在情感上与这片土地和人民产生了共鸣。


掩卷沉思,我隐隐感觉到,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下,新质生产力正在不断地快速崛起的同时,我们的生活也在快速地扭曲和变形。《匠者》这部作品,似乎还有呼吁社会关注乡村手艺、乡村文化的生存发展和传承弘扬的思想气息。虽然一部文学作品不可能包容那么多且宏伟的主题,但我们顺着小说的思路去探索,不难发现,作者借用了匠人们的生活光影和精神气质,在当下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呼唤着全社会应该小心翼翼地保护好我们从祖先那里延续下来的生活技艺和文化魂魄,因为它们深深印刻着我们的生命痕迹与民族特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情感。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尊重,更是对未来发展远景的深远的担忧。


民魂如何凝聚,如何发扬?其必然会在文化景深之处蕴藏,在散落的“民族心”深处攒集,民魂的火种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熠熠闪光,但它必然会以创造新生活样态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现代社会把这些蕴藏着“民魂”的文化枝蔓,在可悲的“城市化”的便捷式、快餐式的生活中消弭掉了,那么潜藏在这些乡村手艺中的“民魂”力量,也会随之不复存在。快捷的生活其实是一种假相,它把人们心灵中最可依赖的内驱力,通过挤压和扭曲并加以重构(譬如网红直播、公园丑舞、教育工厂化、实体店惨淡经营),完全给扼杀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是“一了之,掏钱即可获得”,而自己因为没有创造物质和精神产品,心灵的力量被封堵,自身的潜能被压制,人们变得无所适从而又无所事事,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能干什么,只是跟着时代的潮汐“卷来卷去”,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也缺失了人性中最根本的动力——创造力。没有创造力就没有“民魂”发扬,没有“民魂”的发扬,就更没有创造力。试想,如果没有民间发明创造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坑道战”等无数种创新战法,我们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如何能够由弱变强,取得一场场胜利?再如,延安大生产的“纺织机”与“南泥湾开荒”,就是激发民众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也是发扬“民魂”的生动体现。我们党深知其重要性,凝聚和发扬“民魂”关键在于激发创造力。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正确引导,更好地调动民众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展现智慧与力量。这不仅关乎过去的辉煌,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让“民魂”在创造力的驱动下,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焕发“北疆民魂”的生机与活力,要通过教育、文艺、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将“北疆民魂”深植人心,并激发起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让全体人民在创造共同的精神家园过程中团结一心,为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共同奋斗,使“北疆民魂”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赵海忠.匠者[M].北京:作家出版社,2023.

[2]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日报出版社:2014.05.01

[3]牛海坤.《让世界看得见》[M]远方出版社:2018.12.01

[4]《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02.01

[5] 林毅夫 王贤青.《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中信出版集团:2024-03-01


微信图片_20201209120812.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