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卫东,高级统计师。1992年12月参军入伍,1995年9月入石家庄陆军学院通信大队学习,2003年11月转业到地方工作。Email:tjjlwd8881@163.com. Tel:18804760296
摘要:本人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石说64卦》一书已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完成,面向全国发行。此书的出版发行填补了“以石说易”的空白。该书在石的搜集上不仅涵盖了巴林石、青田石、昌化石、寿山石等四大国石,还搜集了广西桂林鸡血玉、北京石、贵州紫袍带玉等各种天南海北的石种共计108块。本书的突出亮点是:取石之象形或意境,将“石”“易”巧妙结合,宣介各种石的同时,着重阐释“易”之大道,附加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作者以正能量为发心,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创作理念形式新颖、角度独特,这就更加符合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精神。
关键词:石;意境;象形;易经;传统文化;创新
我的喜石情结,最早缘于一次下乡空闲到巴林石博物馆参观,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巴林石的美深深的吸引和震撼着我。传说成吉思汗在一次庆功宴上,属下奉上一只用巴林石雕刻的石碗,石碗做工精美、颜色光鲜艳丽、质地晶莹剔透,成吉思汗大悦,不禁赞道:“腾格里朝鲁”(天赐之石的意思)!从此,巴林石“天赐之石”的美称便流传了下来。扩展开来,我们的原始祖先居高山、住山洞,制石器、斗自然。即使“下山”后,也要盖石房、垒石墙……,石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和难以想象的作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石。室无石不雅……,中国人对石的喜爱溢于言表。古人的第一缕火光是不是也是因为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碰撞而产生的呢?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们就更加找到了中国人用石、爱石、亲石、赞石的原始基因了。
巴林石资源的开发利用,几经风雨,直到1971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巴林石才得以规模勘探和开采。为世人所熟知和喜爱。巴林石是在火山热液蚀变作用下形成的,其化学成分同其他地区的高岭石、叶腊石相似,主要含硅和铝,还含有少量的钾、镁、铁、硫、钠等元素。正是由于这些元素的存在及含比的不同,才造就了巴林石的丰富色彩。巴林石大体上可分为鸡血石、冻石、彩石三大类。每类中根据质地、色彩等等的不同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小类。比如:鸡血石又可分为羊脂冻鸡血石、水草花鸡血石、“刘关张”鸡血石…;冻石又可分为牛角冻、灯火冻、芙蓉冻…;彩石又可分为紫云、朱砂红、满天星等等。这些分类并不是等级高低的意思,只是对巴林石进行品种的确认和基于行业的一种分类认同。由于巴林石质地软硬适中,非常适于雕刻,所以受到一些大家及印章爱好者的追捧。众所周知,地质资源不可再生,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巴林石资源也受到了空前的保护,限量开采,几度“封山”。巴林石!因为稀有,所以珍贵;因为拥有,所以珍爱。正是人类认为稀有,所以要拥有的欲望和想象,才造成了今天包括“天赐之石”等等资源的现状和窘境!我想昌化石、寿山石、青田石等等石种是不是都有类似的经历呢?但静下心来想一想,文玩字画、花鸟虫鱼、金石翡翠,就是赋予了一定的意境想像,寄予了个人认同的内在灵性才彰显不同的价值,你认为一文不值,在他心里可能价值连城。所以我认为,这些东西没有孰高孰低,有的只是时光的沉淀、个人的偏爱和自己的一份心情。这其中,从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反映出一个人的审美,甚至是人生追求。反映这些的前提必须以尊重和包容为当然。如果稍微需要一丝底蕴的话,是否可以赋予一点文化的厚重呢。思有所悟,必有所得。我在一个旭日初升,让人心情愉悦的清晨,看到平日搜集的石都格外的赏心悦目。细观这套巴林石章,紫云紫曦上带血本就少见,况这套四连章上面有四字天然行书:不忘初心(后来作诗赞曰:紫云紫曦寻常看,上带艳血谁人见。“不忘初心”行书上,黑底红字镇四方。立党为公根于民,执政为民是本真。不忘初心习总望,牢记使命永驻心。);这套三连章是在众多印章里拼对成一只“大脚”的(后来根据它的意境来应“履”卦)。这套四连章形似大鹏展翅,意如蒸蒸日上(后来根据它的意境来应“泰”卦)。咦?这块石好似一位俯视苍生的老者,但——像谁呢?孔子?不,更像是伏羲,对,是伏羲!遂灵感顿生:何不把这些石都“相当相当”,看能不能与先圣伏羲的卦象找个结合点写点儿什么呢?!如果我们今天能把中国人对石的情结与“易”之大道找个合理的切入点相对结合起来岂不妙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寻有形之石喻无形之道,亦如古人形容心脏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蔫”。若能将“石”“易”类此结合表述岂不既形像易懂,又会意传神,进而还能够留有很大空间让人去感悟!基于以上朴实的初衷和灵感,我产生了一个想法:集齐一套图案、花纹、寓意暗合《易经》八八六十四卦的奇石,石说六十四卦。后来的成书证明,我的这一想法也非常符合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精神。
如今时代是开放包容的时代,远古洪荒以神坛设教的时代早已远去。现在不必一谈“易”或者一提到“卦”字,就要问人家:你会算不?你能帮我家孩子起个名字不?新的时代,我们也应该从此着手,为“易”正名:能明多少“理”,可知几分“数”,行色匆匆的你我,静心悟一悟。进而导正我们的人生哲学。其实《易经》世历三古、人更三圣,被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古时候,她就是很多大家的必修之课,更是教化万民的独家“秘籍”。而当代的我们因为忙这忙那,可能又因为年代久远,现在很少有人去系统的学习她,甚至歪解了她的本真。既便如此,“易”之大道也时刻存在于华夏的每一个角落、“易”之智慧和思维也时刻默默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近处说:现在的我们,是不是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怎么使用一滴水、一页纸的?加之现在是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更趋多元,各种文化相互激荡,这就难免各种意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又会用各种方式与我们争夺“舆论”高地,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给你“奶头儿”的就是娘。现在的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自己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不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思潮所洗脑、所蒙蔽。几千年“易”之智慧就是敲醒当代龙之传人的“利器”。人是需要精神的,我们不能守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而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自毁前程也。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告诉当下的人们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古为今用,恐怕是现在教育的当务之急,而不是连自己的母语都没有学好而要求外语要过多少级。这样也就更加能够彰显“易”的伟大和深远的现实价值。远处看: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正义,中华先人很早就有“天火同人”、“火天大有”天下大同的思想。今之“石说”解读中更是多次提到“一带一路”、“与人为善,以邻为伴”…。未来国际上的合作亦或角力,说到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底蕴是否深厚的凸显,文化软实力将决定太多的宽度和深度。这也是习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深远意义之所在!
“吃饱喝足”之后,人们必然要关注心灵层面的东西。心灵层面的东西很难创新,只能向内求——反求诸己;只能向老祖宗的经典里求——返璞归真。这就使得当下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紧迫和必然。
有术无道止于术;有道无术术可求!一直热衷于传统文化的我因工作关系,平时都是零零点点的看一点、读一点,根本不成系统。有了这个灵感,风风火火,说做就做。我跑了不少书店,也没有发现几本是自己真正想要找的书籍。网上的小视频有的难以苟同,有的不知所云,怎么讲解的都有,出发点也不甚相同,莫衷一是,让人一头雾水。这时我就想,只有尽力参悟原文,同时结合个别大家的解读,再另辟蹊径,才能对得起这一天赐灵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理解的不断深入,我逐步理清了思路和写作的脉络:石,在国人心中特别是在文人雅客心中承载了太多的文化艺术元素,但又因人而异,诉求不一。但赋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总是好的。“易”是大道之源,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如果用石之象形或意境,以一种前无古人的方式和独特的视角与时俱进地解读宝典《易经》,岂不是感恩天赐灵感最好的一种方式!易之卦象和原文就摆在那,被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奉为圭臬。弱水三千,谁能取一瓢饮,“易”在那里静静地注视着!日月精华润石于无声,寻石之象形和意境天南海北绝非易事;“石”“易”又要力争形理恰当结合,更是难上加难。在此分享写作过程中三个不加演绎的小花絮,以飨读者。“师”,兴师动众,此乃意之一也。搜寻一块什么样的石来应此意境呢?苦思冥想,寝食难安。一天梦里我就梦见一块雕刻骑马前呼后拥的石。醒来感觉还真行。打开手机,发现一个叫做“不忘初心”的人加我微信,因为“不忘初心”这四字也是我所喜欢并愿意身体力行的座右铭,就加上了好友。有意无意翻看她的朋友圈时,突然眼前一亮:有这么神吗,她的圈里就有一块我梦见的石,几乎一模一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马上联系她。非要付全款再发货,人家把身份证也发上来让我看,对,诚信第一,要互信。几天后收到了石,非常满意!“鼎”,鼎定中原,一言九鼎,鼎力相助。想找一块象“鼎”意境的石真是太难了,一直都没有遇到。咋办呢?那就找一个制作的鼎吧,我的一个战友处就有,岫玉制作的。我不情愿地在文的开头写到:“以鼎应鼎,全象而应也”。对这“以鼎应鼎”,一直“耿耿于怀”,总不死心。这期间也一直拜托石友帮助找寻像鼎意境的石。过了八个多月,终于觅得!遂开心的将开头修改为:“神龟负鼎万万年”!“讼”,欲望不能合理的管控,有可能就要走上争讼。在没有写作“石说”前,我在一石友处隐约记得碰见过类似“讼”意境的石,但又不确定,马上去他店里看一下吧,老板说没有那样的啊。接着又说:“刚拿到柜台上的这些,马上发给外地一石友,人家全要了。你按个找找看有你说的那块吗?”左翻右翻,啊!就是她,找到了!如晚来一步,失之交臂。又是这块“讼”石,在完成作品的尾声时,想数一数一共用了多少块石。天啊,正好108块!定稿后又细数,怎么少了一块呢?!原来这块“讼”石当初想切成两块又没有完全切开。讼啊讼,真是服了你了!
其实人的诚心可以感动天、感动地!持之以恒的不懈坚持和努力,我终于搜集天南海北各种石共计108块,写作了一本叫做《石说64卦》的书。日前已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完成,面向全国发行。此书的出版发行填补了“以石说易”的空白。我在该书创作时每一卦的四字标题力争抓住解读的核心,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文字的开头主要从“象”出发,简要介绍石与易的联系,让人印象深刻;接下来的正文主要从“理”出发,对易进行解读,力争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最后用一首小诗作结,让人进一步品味和思考,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乾”“坤”,写8句诗,凸显易之门,足见乾坤两卦在易中的地位!“谦”六爻皆吉,写6句诗,旨在不能、不敢僭越乾坤,又突出谦!诸多卦象的解读在字里行间中相互关联,相互衔接,如“风火家人火风鼎”、“同人大有相综交”、“谦谦而来”……,这样更能凸显“易”的博大精深——简易、变易、不易。把繁杂的事情简单化是智慧,举重若轻也;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是本事,举轻若重也;天地自然伦理有大道,是正经,持经达变也。对有些卦还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例如对“离”、“巽”。
联系当下,人们朝往暮归,行色匆匆,快节奏的生活使其无暇关注长篇大论,我们也不能浪费人家的宝贵时间。再者,成“易”年代久远,原文每字每句的本意究竟为何,根本无从考证。但我深信唯有“大道”会一脉相承,唯有“与时俱进”地来解读宝典才会对当代的我们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本书的每一篇章都力争用十分精炼的言语道出一点有益的启示。用“石说”的这种方式来解读宝典,相信这也是祖先所乐见的。这就是“石说”的初心和初衷。
当前赤峰市提出创建“中国印城”的举措,正是有意立足当地的巴林石资源,放眼更大范围的“石市”。这一举措更是为了繁荣文化大发展的宏观需求。四大国石之一的巴林石,亦可谓赤峰市的城市名片。《石说64卦》在石的搜集中涵盖了包括巴林石在内的诸多石种。这也充分体现了赤峰人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从更深的意义上说,让人们了解石的同时,更加凸显“石”背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这更是创建“中国印城”题中应有之义。让更多的人在了解石、喜欢石的同时,更加认同和感受“石”背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从而喜欢国学、爱上国学,国人学国学,国学之风日渐盛行,实乃国学之幸、国人之幸!
喜石赏石,修身养性!集齐诸石,感恩天地造物之功!!读易知易,修己安人!师古烁今,感恩祖先智慧之晶!!用“易”之理来喜石能够提高赏石的境界,以石之象形来说“易”能够有助于对易的理解,加深印象。二者结合再加上您悟于其中,已形成“三”之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定能增益您的人生哲学,让您为学日益,颇多受益。历史车轮浩浩向前,“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与时俱进真典要也!世间万物,情理其中。悟道做到,善莫大焉。
此时此刻,如果您正手捧《石说64卦》,简短的篇章里,如果有您认同和赞许的地方,那也将是我莫大的荣光和荣幸,但,这都必将归功于祖之宝典!如果还有有识之士想把每一块石轻轻的捧在手上,用心同频感悟这“石说”、协力共振推介这“石说”,让这“石说”产生更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实乃是功德无量的事。
任何事情只有符合时代发展之大势,且能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更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能称其为有价值。当前“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百年未有之变局深刻影响当今世界互联共通未来新走向。何去何从,人类的“东方智慧”倍显珍贵!
石有价,“易”无价。因相信而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