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李淑章教授连载于《北方新报》的原稿,经作者同意,观网将连续转载,供读者阅读欣赏。
关于作者本网简介如下∶
李淑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内蒙古国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
主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演讲学”“中华优秀古诗文”等课程。
先后在全国及内蒙古报刊上发表人文方面的论文数百篇。
2022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淑章谈古诗词》。
《北方新报》“淑章谈古诗词”开栏的话
如果你想走近中国经典古诗词,那么,就来读读“淑章谈古诗词”吧。李淑章教授是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最近有专著《中华绝美古诗词百首解析》出版,在全国发行。多年来,李淑章教授一直为本栏特约撰稿人。李老谈古诗词,从讲作者故事入手,以独特视角娓娓道来,陪伴读者欣赏作品,视野开阔,知识点多,间有指谬匡正,给人启示多多。正是:淑章一席谈,经典显真传。
贾岛《寻隐者不遇》赏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首先,介绍作者,并讲讲有关他的几个故事。
贾岛(公元779 年-843 年),唐代诗人,字阆(làng)仙,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大家都知道“推敲”这个词就是源于他与韩愈的故事。贾岛家境贫寒,但他很有才华,而且自认为考个什么不成问题。于是,跑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不料考了几次都落榜了,加上身上的钱也花光了,一气之下,就出家当起了和尚。号无本,他自己还起了个号,叫“碣石山人”。
下面就讲几个故事,与读者共享。
一、大家都知道贾岛遇到韩愈时的佳话,但很少人知道他出家后,曾经冒犯过京兆尹(长安市长)刘栖楚的仪仗队这件事:那次他被抓起来,关了一夜禁闭。后来,贾岛遇到韩愈,受到不少启发,就还俗参加了科举。至于是否考上,专家们多有争论,但对他痴迷于写诗这一点,看法却是高度一致。
二、据说,有一天贾岛正在寺院里吟诗,碰巧微服私访的唐宣宗(李忱)登楼上来。宣宗随手拿起桌子上的一卷诗稿翻看。贾岛见状,停了吟诵,把诗稿抢了过来,很不高兴地说道:“看你这个样子,衣食丰贵,但你懂诗吗?”宣宗听了,什么也没说,只是笑了一下,就转身下楼去了。过后贾岛知道看他诗稿的是当今皇上,就慌忙上书请罪。宣宗看了,就降旨让他去做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的主簿。后来,他还当过普州司仓参军。此后又改任其他官职,但未上任就病逝了。贾岛做了几年的小官,极其清廉。他病逝后,只留下了一张古旧的琴,还有那头他经常骑着的病驴。
三、贾岛留下的诗有三百多首,不仅后世人崇拜他,即使在唐代,赞扬其诗其人者也很多。这里只举几个例子,说说贾岛写过的诗以及别人对他的评论。
1. 贾岛写过一首题为《剑客》的五言绝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这是贾岛的自喻,即托物言志:他将自己比作一把锋利的宝剑,那“未曾试”三个字,分明就是跃跃欲试的意思。
他还写过一首叫做《题诗后》的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可见其吟诗之苦之乐!
2. 据说,孟郊死后,韩愈写了《赠贾岛》一诗:“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意思是,孟郊死后,上天担心诗文完全断绝,所以又让贾岛降生到人间。你看,在韩愈的心目中,只有孟郊与贾岛才是天才。
3. 晚唐时的名人李洞与五代时的名人孙晟等,十分崇拜贾岛;据说他们竟然面对贾岛的画像与诗集焚香礼拜,像对待神仙一样。
四、贾岛死后,在四川安岳、四川蓬溪、北京房山、安徽当涂四处,都有贾岛墓。另有“一身六墓”的说法,即除上述四处外,还有河南洛阳与陕西富平两处。但,比较可信的应是四川安岳,其余都是象征性的衣冠冢。今安岳县城南郊安泉山有贾岛墓,还有清代所建之墓碑,墓前有瘦诗亭,里面陈列着历代文人吊唁贾岛的石刻诗文。还有他的友人苏绛撰写的《贾司仓墓志铭》,其中有“三年在任,卷不释手”之句。
上面介绍作者时,说过贾岛故里就在范阳县,而今北京房山区就是当年范阳县的一部分。《房山县·古迹》中记载:“县西北十数里”有贾岛峪。
《房山县志》中也有《贾岛墓记略》一文,写道:“有贾岛村,一曰贾岛峪”
(即“贾岛庵”)。这说明贾岛曾栖居于范阳无相寺。据说,我们要讲的这首诗《寻隐者不遇》与《松下偶成》另一首诗,都是贾岛在贾岛峪附近的一株松树下所写。为了更好地体会《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这里顺便把
《松下偶成》这首诗也引录于下:“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日出僧未起,寒暑不知年。”我在网上看到,近年来有不少人拜访过北京房山之贾岛故里,他们看到诗中所写之松树至今犹存,说当地人称之为“贾岛松”;只可惜已经枯死。
其次,解释部分词语:1.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2. 不遇:没有见到。3. 童子:小孩。这里应指“隐者”的弟子。4.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浓。
最后,赏析这首诗。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起笔不凡,言简意赅。
“松下”一词,不仅透露出诗人与隐者平时相聚之处,而且暗示出诗人与隐者都有高洁的思想境界;而“问”一词,又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此次未见隐者而又想立刻相见的急切之情;“童子”一词,显然是诗人所熟悉的隐者之弟子;而发问者又明明是诗人自己。仅仅五个字,就写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写出了三个人物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写出了所问之缘由及问者的急切心情。只这一句,就可以窥见贾岛推敲的功夫。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照应首句,惜字如金。
“言”,写出了“童子”对诗人的回答;“师”, 写出了童子对隐者的爱戴与敬仰;“采”,写出隐者的攀山越岭的精神;“药”,说明隐者是精通医道的;而“去”,则说明隐者已经离开此地了。本来这孩子可以痛痛快快地告诉诗人师傅到山里去了,但他就是要“卖关子”,让对方着急。果然,诗人急不可耐了。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扑朔迷离,而又双关。
扑朔迷离,是说那小孩有意同诗人“过不去”,只说师傅在山里;双关,是说诗人省略了他自己的询问。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最后,诗人急了:“你快告诉我吧,你师傅到底在哪儿采药?哪怕说个大体位置也行!”可他得到的回答却是“云深不知处”。全诗至此戛然而止。
你想知道后来的事情吗?其实,诗人也许感动了“童子”,说不定他们相随到了山里,虽然没找到隐者,但诗人也到深山里潇洒了一回。至于读者还会想象到什么,那诗人可管不着,或许这正是诗人给你留下的空白,他可能就想要这个效果呢!
我的文章也只能戛然而止了,因为报社的编辑正等得着急呢!罪过!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