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李淑章教授连载于《北方新报》的原稿,经作者同意,观网将连续转载,供读者阅读欣赏。
关于作者本网简介如下∶
李淑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内蒙古国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
主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演讲学”“中华优秀古诗文”等课程。
先后在全国及内蒙古报刊上发表人文方面的论文数百篇。
2022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淑章谈古诗词》。
《北方新报》“淑章谈古诗词”开栏的话
如果你想走近中国经典古诗词,那么,就来读读“淑章谈古诗词”吧。李淑章教授是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最近有专著《中华绝美古诗词百首解析》出版,在全国发行。多年来,李淑章教授一直为本栏特约撰稿人。李老谈古诗词,从讲作者故事入手,以独特视角娓娓道来,陪伴读者欣赏作品,视野开阔,知识点多,间有指谬匡正,给人启示多多。正是:淑章一席谈,经典显真传。
李绅的《悯农二首》赏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首先,简介作者及有关的故事。
李绅(公元772 年—846 年),唐代人,安徽亳(bó)州人,生于今浙江省湖州市。李绅幼年丧父,由母亲教他读书。青年时,看到农民终日劳动却常常挨饿的可怜情况,心里十分难过,于是就写下了《悯农》诗。他27 岁中了进士,后来到首都长安,做了很大的官。但做大官后,就再没有写出关心农民的作品,其他影响大的诗也很少再听说过。据说,李绅做官期间,不爱护百姓。一次,他的下属向他报告说:“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他听后竟然说:“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糠皮子就随风而去。这事不必报来。”你看,他把逃难的老百姓比作了糠皮子。这里补充一句话:另有一些史料笔记,说这首诗是另一位悯农诗人聂夷中所作。
下面讲一个小故事:
传说,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bó)州探亲访友。正好碰上一个叫李逢吉的朋友,他也是个当官的。一天,他俩携手登上城东的观稼台。李逢吉遥望远方,吟了一首诗来,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如登台这样快,那就好了。可李绅注意的却是在火热的阳光下,汗流满地的农夫。于是,他先是吟出“锄禾日当午……”这首诗,接着又吟出“春种一粒粟……”这首诗。
李逢吉听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两句时,心想:“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顿时,李逢吉肚子里就生出个鬼点子,他想在皇帝面前告李绅一状,好让自己升官。于是,他对李绅说:“老兄,你能不能把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两人同游一场。”李绅说,那两首小诗很短,也好记,不必抄录;他答应另写一首赠给李逢吉。说罢,李绅又提笔写下第三首诗:“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shū),化为嫫( mǔ) 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李逢吉看了,喜上心来:他觉得这首诗对朝廷责备得更严重。李逢吉回到京城长安后,立即把李绅写的诗呈给皇上看,说李绅写诗发泄对皇上的不满。可皇上看后没说什么。过了几天,皇上召李绅上殿,不仅没有指责他,反而感谢他让皇上了解到百姓的疾苦,还给李绅升了官。李逢吉呢?皇上把他的官给降了。你看,这个李逢吉偷鸡不着蚀把米。原来,人们只知道李绅写的《悯农》诗二首。据说,这第三首诗,是近代在敦煌石窟中的唐诗抄本中发现的。
其次,解释几个词语:1.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2. 粟:小米一类的粮食。3. 万颗子:指好多好多的粮食;子,指粮食的颗粒。4. 四海:指全国。5. 闲田:指没有耕种的田地。6. 犹:还,仍然。
最后,赏析这两首诗。
第一首的第一句“锄禾日当午”,只有五个字,却写了时间(中午)、太阳、农民、禾苗,以及锄地的动作。这就告诉我们: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被太阳烤得火热的土地上。这使人想到,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这是“粒粒皆辛苦”的具体化和形象化。要不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岂不是成了空洞的说教,或者成了无病呻吟了吗?
第二首一开头,说“一粒粟”变成“万颗子”。这分明告诉读者:粮食丰收了。而为什么会丰收呢?毫无疑问就是由于农民的播种与收割。如果我们把这两句改成“春日一粒粟,秋天万颗子”,就不会有此效果。所以,一个“种”字,一个“收”字,都可谓一字千金。“四海无闲田”是说全国到处是良田,这和“一粒粟”变成“万颗子”联系起来想想,就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可是,就在这样的好年成下,“农夫犹饿死”。这是一种控诉:勤劳的农民用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而且活活饿死!诗人有意无意地告诉我们,他所在的社会,是多么的毫无人道,是多么的不平等啊!
这两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声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容易背诵。除了诗的思想感情健康外,这恐怕也是李绅这两首诗长期流传的原因吧!
文章结束时,想起了2015 年曾任我国外交部长的李肇星写过的一篇文章。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李绅幼年丧父,青少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便以纯真、有点激愤的心情写出了千古流传的《悯农》,被誉为悯农诗人。他27 岁中进士,进了首都长安,后官至宰相。据传,随着官阶不断上升,他不再注重节约粮食,甚至逐渐腐化起来。对他争议多的是关于他卷入的朋党之争。由于脱离群众、直接参与剥削群众和争权夺利,他再也写不出纯朴善良的佳篇了。他后来写了不少应酬诗文,但那都是老百姓看不懂、不喜欢看的了。可见,一个人年少时很优秀,成年成名后更要自我约束,永远不忘人民是衣食父母并接受其监督。《悯农》绝唱和李绅的演变至今对我们还有深切的警示意义。”
李肇星写的这段话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