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忆江南》赏析 / 李淑章

2025-03-16
来源:中国观网华北区

     这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李淑章教授连载于《北方新报》的原稿,经作者同意,观网将连续转载,供读者阅读欣赏。


关于作者本网简介如下∶

李淑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内蒙古国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

主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演讲学”“中华优秀古诗文”等课程。

先后在全国及内蒙古报刊上发表人文方面的论文数百篇。

2022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淑章谈古诗词》。


李淑章.jpg


《北方新报》“淑章谈古诗词”开栏的话

如果你想走近中国经典古诗词,那么,就来读读“淑章谈古诗词”吧。李淑章教授是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最近有专著《中华绝美古诗词百首解析》出版,在全国发行。多年来,李淑章教授一直为本栏特约撰稿人。李老谈古诗词,从讲作者故事入手,以独特视角娓娓道来,陪伴读者欣赏作品,视野开阔,知识点多,间有指谬匡正,给人启示多多。正是:淑章一席谈,经典显真传。


1.jpg



白居易《忆江南》赏析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关于白居易的情况,在讲《赋得古原草送别》那首诗时,已经做过了介绍,这里恕不赘述。现在只讲与《忆江南》有关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白居易是诗人,也是一个好官。他曾任杭州刺史,由于他为官清廉,又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所以,杭州人民对他特别爱戴。后来,白居易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有一天,他进入书房,拿起书桌上两块杭州天竺山的石头欣赏起来。突然,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亏心事:怎么能白白拿走属于杭州人民的珍宝呢?于是,他提笔写了一首自责诗:“三年为刺史,饮冰(表示清苦复食檗檗,读一种植物,味苦;食檗,指生活艰苦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意思是说,他在杭州当官本来很清廉,只是拿了两块石头而感到有伤自己清廉的名声。

不久,他的挚友刘禹锡登门拜访。临走时,刘禹锡偶然看到书桌上的那首诗,就说道:“区区两块小石头,你何必放在心上呢?”白居易听了却意味深长地说:“可那石头是杭州人民的石头,是天竺山的宝贝呀!我怎能据为己有呢?况且,如果来天竺山游玩的人都把天竺山的石头带回家,那还会有天竺山的美景吗?当时我只想带回来做个纪念,现在看来,这就相当于拿了百姓的千两黄金呀!”白居易的话,使刘禹锡很受感动。

下面解释几个词语:1. 忆江南:词牌名,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这首诗中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2. 谙(ān):熟悉。史书上记载,白居易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3. 江花:长江边的花朵。也有人说,指长江里的浪花。4. 绿如蓝:绿得好像蓝草。蓝,指蓝草,它的叶子可制青绿染料。


2.jpg


现在,我试着用白话翻译这首词:

江南多么美好啊!久违的美景, 如在眼前。

太阳升起时,江边的鲜花,

像火焰一样灿烂。春天到来时, 清澈的江水,

绿得如同蓝草一般。啊,

这怎能叫我不怀念江南?最后,我们来欣赏这首诗。

这首词写作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我们这里不去考证它。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作于白居易离开杭州很长时间之后。这首词在写作艺术上,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3.jpg


一、如同高级摄影师一样,善于选取最有吸引力的画面。

说到江南的景色,简直是目不暇接。可短短的五句话,怎么可以让读者欣赏到江南的美好呢?别急,诗人心中有数。

1. “日出江花红胜火”,这句诗描写旭日映照下江边的鲜花,说鲜花红得胜过火焰。这句诗只有七个字,却为读者呈现出三个意象来:一轮红日、无数朵鲜花、跳跃着的火焰。这三个意象,无论单独拿出哪一个,都很美好;而诗人却让它们相融为三位一体的画面,互相映衬。于是,就构成了春花怒放生机勃勃的景象:温暖而艳丽,艳丽而浓烈!

2.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也为读者呈现出三个意象来:温暖的春天、碧绿的江水、晶莹的蓝草。它们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于是形成了绿水荡漾、碧波千里的壮观。

3. “日出江花红胜火”与“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又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上句是日映江花红,下句是春染江水绿。红绿相间,红绿相映,


这是江南独有而其他地方罕见的奇观啊!你不觉得诗人是高级摄影师吗?

二、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

从表达方式上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是叙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描写;“能不忆江南”,这是抒情。从修辞手法上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比喻,同时是对仗(即对偶),也是绘色;而“能不忆江南”,则是反问。

但多种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并非刻意而为,而是诗人对江南无比怀念与特殊向往之情的自然宣泄。主题是“忆江南”,所以,就应告诉读者“忆”的理由,于是就用了叙述的方式:“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既然说到“风景”,就应让读者喜欢作者所熟悉的风景,这就得运用描写的方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而描写的目的就是引起读者的兴趣,从而也爱上江南;要想如此,就要写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于是,诗人掌握的比喻、绘色与对仗等修辞手法就派上了用场。

最后一句运用了反问修辞手法,不仅极其自然,而且有极大的诱惑力;给人感觉是,如果你不去江南看看,那简直是一辈子的遗憾!试想,如果最后一句用了陈述句“时时忆江南”或“日夜忆江南”等,能有前面说的那种效果吗?而且,“能不忆江南”与“江南好”首尾照应:因为“好”之又好,所以才“忆”之无尽;由于“忆”之无尽,可见其“好”之又好。

文章结束时,我想提醒读者:白居易的《忆江南》共三首,我们选的是第一首。第二首是:“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这是写杭州)第三首是:“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微信图片_20201209120812.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