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鹿柴》赏析 / 李淑章

2024-12-18
来源:中国观网华北区

      这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李淑章教授连载于《北方新报》的原稿,经作者同意,观网将连续转载,供读者阅读欣赏。


关于作者本网简介如下∶

李淑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内蒙古国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

主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演讲学”“中华优秀古诗文”等课程。

先后在全国及内蒙古报刊上发表人文方面的论文数百篇。

2022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淑章谈古诗词》。


李淑章.jpg


《北方新报》“淑章谈古诗词”开栏的话

如果你想走近中国经典古诗词,那么,就来读读“淑章谈古诗词”吧。李淑章教授是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最近有专著《中华绝美古诗词百首解析》出版,在全国发行。多年来,李淑章教授一直为本栏特约撰稿人。李老谈古诗词,从讲作者故事入手,以独特视角娓娓道来,陪伴读者欣赏作品,视野开阔,知识点多,间有指谬匡正,给人启示多多。正是:淑章一席谈,经典显真传。


2.jpg


王维的《鹿柴》赏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们已经介绍过王维的生平。下面讲一个让王维一生纠结的故事。

安史之乱时,身为皇上的唐玄宗仓皇出逃,狂奔至四川。

史书上说,玄宗出逃时,王维不及逃跑,做了安禄山的俘虏,而且逼他当官。王维一看不好,就吃了一种药,把嗓子弄哑,他想用这种办法表示反抗。当时,安禄山把他押入菩提寺,让他吃尽苦头,受尽折磨,最后逼他当了伪官。

安史之乱平定后,王维当然面临审判。那时对待当过伪官的,就像后来对待“汉奸”一样。史书上说,当时,惩办伪官有六个级别,最严重的是杀头,最轻的是流放。那么,王维的命运如何呢?这得从头说起。

原来叛军曾在洛阳的凝碧池大搞庆功会,并逼着唐玄宗的梨园弟子(也就是皇家乐团)为他奏乐。梨园弟子们都思念皇上,一个个泣不成声。其中一个名叫雷海清的乐人,扔掉乐器,面向京都长安,嚎啕大哭。安禄山大怒,当即下令,残酷地肢解了雷海清。当时,王维正被安禄山拘禁于菩提寺。他听到后,凄然泪下,并作了一首诗,其诗如下: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第一句是说,百姓与宫廷都受难,满目烟尘。第二句是说,天子离开了国都,百官流离失所,何时再能朝拜天子呀!第三句是说,宫室荒芜,宫中的槐树落叶纷纷。最后一句是说,安禄山这帮叛贼却在奏乐唱歌,庆祝胜利。

王维受审判时,有人就把这件事向皇上汇报了。皇上唐肃宗(唐玄宗成了太上皇)派人调查,结果得知真有这么回事。皇上当然很感动,再加上王维的大弟弟王缙是刑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也给他说情,于是,皇上便宽恕了王维,只给了他个降职的处分。

不过,不管在别人眼里还是王维自己眼里,这总是个污点。所以,王维为此抱憾终生。

安史之乱前,王维就在终南山下购置了辋川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据说辋川有胜景二十处,鹿柴就是其中之一,所以诗题叫《鹿柴》。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每到一处,都要作诗,后来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下面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这首诗的妙处。


3.jpg


首先,这首诗犹如一支天人合一的交响乐曲。

诗的前两句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典诗词鉴赏词典》这样解释:“在空寂的山林中,偶然传来几声人语……”显然,作者以为“人语响”就是人说话的声音。其实,这里的“响”,当回声讲。初中语文课本有一篇标题为《三峡》的课文,是北魏时郦道元的作品。其中形容三峡猿猴的叫声时,就用了“空谷传响”这个词。课文下面这样注解:“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响,回声。”这个注解非常正确。王维这首诗前两句写的环境,与《三峡》写的环境类似:都是空旷的山谷,都有回声。区别只在于,郦道元写的是猿猴啼叫的回声,而王维写的是“人语”的回声罢了。

没有“人”,就不可能有“语”;没有“空山”,就不可能有“响”。诗中的“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可以是王维的友人,也可以是山中其他的人。不管是谁,他们都与“空山”汇成了一支乐曲。

现在,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天,太阳刚从东方探出头来,王维已在他的别墅中看书了。突然从空旷的山谷里不断地传来这样的声音:“王维——王维——我们来了——我们来了——”王维知道,那是他的几个友人来了。于是,他立刻放下书走到门口,大声应道:“听见了——听见了——你们快来呀——你们快来呀——”

这样的回声,在深山里迂回曲折,此起彼伏;很久很久,才慢慢停下来。它既是人的音乐创造,又是美妙的天籁!它是大自然与诗人相融的杰作,它是天人合一的交响乐曲。


1.jpg


其次,这首诗酷似一幅物我一体的奇妙画图。

诗的后两句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景,是阳光,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影子。这是说,夕阳的光辉返照在深山中的密林里,与林中的青苔相会了。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呀!夕阳的光辉是红色的,而青苔是绿色的。红绿相间,红绿相融,这是多么招人遐想的境界呀!也许你联系诗的前两句,会想象到诗人王维与他的友人正在恋恋不舍地告别,你似乎还听到他们又在约定下次相见的时间与地点呢。当然,有人还会认为,诗人所描写的其实是一种缺憾美,因为这深林中的美好,瞬间便会消失……所以,这首诗献给读者的,不是一般的只是描绘自然风景的图画,而

是一幅物中有人、人中有物的物我一体的奇妙画图。

最后,这首诗好像一部明灭相依的人生经卷。

不少赏析的文章认为,《鹿柴》是以动写静,意在展现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笔者却另有所悟:第一,从诗句本身来看,前两句主要写的是动,但,前两句中的“空

山”,却又是在写静呀;后两句粗看起来是写静,但,其中的“返景”和    “入”,不是也在写动吗?而且,夕阳也在不声不响地移动着。

所以,我们不能主观断定是“以动写静”,从而也就不能说,这首诗旨在表现诗人“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根据诗句本身所写,结合诗人当时所过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如果从艺术手法方面讲,我们倒觉得这首诗是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如果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说,则正好反映了王维当时那种十分复杂的矛盾心理:他既想做官,享受富贵,又想隐居山林,过远离名利的恬静优雅的生活;而结果是哪一种也不好说是实现了,还是没有实现。所以,这首诗给我们的启发应是:现实与理想相依为命,二者须臾不可离也。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选择,能否取舍有度!

第二,王维是信佛的,所以,他的诗多是蕴含禅意的。这首诗就发人深思,对读者多有启迪。特别可以引发我们对事物的明灭、隐现与有无的感悟和思考。比如,空山”与“响”之间,可以使我们想到宇宙的静谧与声响,想到社会的喧闹与沉寂;“景”与青苔”之间,可以使我们想到自然界物与物的离合,想到人与人相逢时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无奈,等等。而这一切,并非诗人所强求,而完全取决于不同读者对自然、对社会与对自己的不同理解与感受。

第三,王维不仅是诗人,也不仅是画家,也不仅如苏东坡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还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这首诗用时髦的词语来说,它具有“三维效果”,启发读者“多角度思维”,等等。比如,从“空山”与“响”,我们可以思考,那个“人”为什么看不见?从“返景”与“青苔”的会合,我们可以想象“深林”的默默奉献:若不是它的遮掩,夕阳与青苔哪会有如此浪漫的邂逅?

当然,我们还可以解析一下诗中“复”字的深刻内涵。写夕阳的光辉照到青苔之上,就写“返景入深林,照在青苔上”,不就行吗?为什么用一个“复”字呢?这正体现了王维诗作的不同凡响之处。有人说,“复”字说明,头一天已经照过,今天还来照,表示对山林的爱恋。这样讲也有道理,但诗人用“复”字,是否也告诉读者:这个太阳清晨就从东方射来它的光辉,拥抱过林中的青苔;但它还不满足,到了傍晚时分,硬是又来重温这种幽会的美好!

于是,聪明的读者恐怕会想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位一体吧?会想到宇宙中与我们人的心灵中所固有的忽明忽灭、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奥秘吧?……


微信图片_20201209120812.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