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清纪实散文《繁花盛开》新书研讨会在内蒙古文学馆举办

2025-11-18
来源:观网华北区

11月16日,由兴安盟作家协会主办,科右前旗文联承办,内蒙古文学馆协办的杨淑清纪实散文《繁花盛开》新书研讨会在内蒙古文学馆召开。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区内外文学界、评论界的嘉宾及关心支持文艺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以文学搭建交流平台,探讨文学书写非遗,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会议现场



研讨会邀请到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作家出版社编审、评论家、散文家、水墨艺术家兴安,内蒙古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满全,内蒙古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赵海忠,内蒙古文联原二级巡视员奥奇,著名作家、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路远,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评论家李树榕,自治区文旅厅艺术研究院非遗专家张军延,著名评论家李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周承英,内蒙古作家协会秘书长丛龙瑞,内蒙古文学馆馆长常健,香港《大公报》内蒙古记者站站长乔辉,中国观网华北区总裁郭晓东,内蒙古电视台《常青树》栏目主持人睿晗,内蒙古融媒体记者及内蒙古大学文研班的同学和朋友参加。研讨会由兴安盟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丽丽主持。




N01.

领导致辞



内蒙古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满全致辞,并对作品核心价值进行了解读。认为《繁花盛开》以科尔沁草原为叙事场域,循着非遗技艺线索,通过具象载体融合个体与集体记忆,以小叙事承载大历史,为民族文化留存珍贵精神印记,体现了其文化价值;作品以“主题脉络 + 个体生命史”双线叙事为核心,秉持“以物见人、以人载道”的理念,语言兼具诗性与学术性,转化民族传统色彩美学,叙事美学的创新性表达,体现了其艺术价值;作品根植“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构建以敬畏为核心的生态伦理,回应现代性困境,唤起人们对自然、传统与生命的珍视,彰显作家的文化自觉与伦理担当的思想价值;作品突破传统书写局限,记录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地方性知识升华为人类共享的精神资源,与国际文学探索形成精神共鸣,拓展文学表达疆界,是文化共生的文学实践,体现了其时代价值;作品昭示了文学 “锚定精神坐标、守护文明根系” 的核心使命,扎根生活与文化,回应时代关切,是文学守望的标杆,体现了其使命价值。




兴安盟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丽丽主持研讨会。



N02.

宣读贺信



宣读来自内蒙古文联常务副主席、著名作家哈斯乌拉和知名作家、文化学者邓九刚发来的贺信。



N03.

作者分享



科右前旗文联主席杨淑清分享创作初衷与心路历程。作者一直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热爱之心、真诚之心、担当之心、赞美之心进行创作。散文集围绕非遗项目与传承人为内容进行书写,共收录13篇散文,涵盖札萨克图刺绣、乌兰毛都草原那达慕、科尔沁民歌等非遗项目,生动展现了科右前旗草原文化的北疆文化内涵。她希望读者能通过此书,增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草原生态的保护意识,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希望通过文字点燃读者对生活与人生的热爱之情。她祝愿非遗这束繁花永远盛开在北疆大地上。



格日勒老师向作者杨淑清献花,致以诚挚祝贺。


N04.

嘉宾点评



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作家出版社编审、评论家、散文家、水墨艺术家兴安发表点评,提出四大核心亮点。一是作者善于细微观察生活,能捕捉身边珍贵且独特的生活细节,不盲从他人写作,将自身观察与经历转化为文学创作,是其成为优秀散文家的重要基础;二是注重知识积累与常识储备,完整记录札萨克图刺绣、科尔沁民歌、马鞍等非遗文化与传统手工艺,堪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兼具“博物学”特质,展现出深厚的专业度;三是作者深入基层,以平等、尊重的视角叙事,体现其热爱且尊重非遗文化的创作态度;四是融合多元文体特质,散文中融入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兼具非虚构属性,叙事生动且有深度。



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厅艺术研究院非遗专家张军延从非遗视角,对作品进行点评,认为《繁花盛开》切入点精准,紧密贴合当地非遗实际;表达形式上突破了非遗申报、名录撰写的说明文局限,以散文体裁融合真挚情感与诗意表达,既坚守真实又兼具文学感染力,为非遗传承传播提供了新路径,让基层非遗传承人的坚守被更多人看见。



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评论家李树榕发表点评,认为《繁花盛开》以朴实朴素为核心风格,文字亲切感人,创新性融合文艺散文的自由抒情与纪实散文的客观精准,兼具文学感染力与信息传递功能。作者怀揣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主动肩负文化传播责任,以饱满创作激情深耕非遗题材,通过精妙的细节刻画与灵动表达,有效提升了大众对兴安盟科右前旗非遗的关注度。针对作品进一步提出拓宽眼界格局,聚焦重点深耕,打造更具分量的专题散文,实现“根深叶茂”的创作提升等建议。



内蒙古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赵海忠发表点评,认为该书作为一本文化散文,聚焦非遗项目与传承人,以散文为体裁,凭借真挚的内容表达成功吸引读者沉浸式阅读。作品以文学笔触精准描绘非遗技艺细节、挖掘背后人文故事,让非遗技艺变得更有温度、有情感,有效实现了非遗文化的跨时空传播。同时,非遗作为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活态载体,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与深厚的精神内核,赋予作品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厚重的文化底蕴,二者深度融合、相互赋能,既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也让文学作品更具时代价值,成为守护民族文化、彰显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生动实践。



著名评论家李悦发表点评。认为《繁花盛开》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与鲜明的创作特色,成为非遗题材散文中的佳作。作者以优美流畅、自然灵动的语言驾驭非遗题材,打破了同类作品的“说明书”局限,将其打造成兼具文学性与感染力的精品力作。作品既生动呈现了非遗技艺的核心细节与传承人的感人故事,又巧妙融入历史文化知识,传递审美价值,让读者在阅读中增长见闻。更为难得的是,该书深刻践行文学使命,通过对非遗传承的书写探测人的存在本质,直面人生短暂的客观现实,提出精神传承的核心命题。



香港《大公报》内蒙古记者站站长乔辉发表点评,认为该书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以优美细腻的文字,生动记载了非遗传统技艺、传承人事迹与民族文化内涵,既饱含对传统文化记忆的珍视与对大自然的敬畏,也生动展现了当下社会中非遗传承者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极具感染力。



内蒙古文联原二级巡视员奥奇发表点评,认为《繁花盛开》以独特创作风格与深刻文化内涵,成为非遗传播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生动载体,既兼具知识性与文学性,又凸显了非遗作为精神文化符号、依附具体载体传承的核心属性。透过作品,我们更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复杂性,《繁花盛开》的创作与传播,是凝聚民族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实践。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周承英发表点评,认为该书由杨淑清满怀热忱创作,深入科尔沁草原与非遗传承人朝夕相处,以饱含温度的散文笔触书写非遗,独具特色与感染力。她从书名、封面、内容等几方面提出了见解。



内蒙古作家协会秘书长丛龙瑞发表点评,认为散文集《繁花盛开》的创作方向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文学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填补内蒙古新时代以来用散文书写非遗的空白。



中国观网华北区总裁郭晓东认为《繁花盛开》以散文笔触深耕非遗传承,正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敬畏与守护,构成了文学创作中兼具温度与深度的价值追求,为文化传承与精神传播注入了持久力量。



内蒙古文学馆馆长常健认为,《繁花盛开》既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兼具十足的趣味性,阅读体验极佳。



著名作家、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路远作总结点评,认为此次会议专家学者汇聚,作协、文学馆等相关单位领导亲自参会,既彰显了对作品与作者的高度重视,也为基层作者搭建了交流扶持的良好平台,成效显著。各方嘉宾从多元视角给予作品高度评价。作为最早接触该作品的参与者,他认为这本书从文学角度来看非常成功,此次研讨会得到多元视角的专业见解与肯定,相信在这样的交流助力下,对于作者的创作一定会起到激励与促进作用。


N05.

捐赠仪式





作者杨淑清向内蒙古文学馆捐赠散文集《繁花盛开》。



合影



本次新书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繁花盛开》这部作品的集中展示,更是兴安盟、科右前旗文艺事业发展成果的一次生动呈现。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有更多作家关注非遗、书写非遗,期待有更多朋友通过本书走进兴安盟,走进科右前旗,让草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我们也将继续深耕文化沃土,推出更多优秀文学作品让更多人看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贡献文艺力量。梁乐)


观网.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