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南卫视播出的《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全国范围内收获广泛好评。该作品采用演员表演、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属于纪录片范畴,其中核心角色 “左宗棠” 的塑造尤为突出,而这一角色的扮演者,正是从内蒙古走出的演员魏大鸣。
我与魏大鸣的相识,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魏大鸣毕业于内蒙古话剧团学员班,与后来走向全国的著名导演康洪雷是同班同学。大约在 1989 年,康洪雷已开始跟着我拍戏,于是我也找了魏大鸣,希望他能参与我们的电视剧拍摄。
那是我第一次到魏大鸣家,他是海拉尔人,家中的陈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许多装饰品都是来自俄罗斯的精致镀银工艺品,有刀叉,挂盘等物件。我们相谈甚欢,临走他送我一把小银斧,保留至今。当时魏大鸣任职于《内蒙古工商报》,作为记者的他难以抽身,相约有机会一定合作。想不到这个约定一等就是20年。
魏大鸣当年赠送的小银斧头
2009 年,我筹备拍摄《大盛魁》,剧中大盛魁、元盛德、天义德是历史上归化城旅蒙商的三大商号。其中天义德创始人郭德义这个人物是从北京来的商人,见多识广,性格圆滑精明,直接影响着大盛魁的命运,是剧中的重要角色。这时我想到了大鸣,他的外形与气质,与郭德义的人物设定高度契合。
在《大盛魁》中扮演的天义德大掌柜郭德义
当时,魏大鸣已离开了《内蒙古工商报》,参演过《乔家大院》等多部作品。他看过剧本,便被人物所吸引,立即答应践行二十年之前的约定。不过,这个人物台词要用地道的京腔。这对在内蒙古长大的魏大鸣来虽说是一项挑战。但他的模仿能力很强,不到两个月,等到开拍,满口京腔已经让人误以为他从小就出生在京城。
《大盛魁》是清代戏,和《左中棠收复新疆》一样,男演员都要剃头粘发辫。一旦剃了头,这部戏拍完,一段时间接别的戏就很困难。所以并不是人人都愿接清朝戏。但大鸣接到由他饰演左中堂的通知后,毫不犹豫地剃了头,看着一头秀发落地,造型师问他是否有些可惜?大鸣说:“左公为了民族,头颅都可以在所不惜,我失去头发算得了什么?”
在角色塑造上,魏大鸣的表现尤为亮眼。他将 “郭德义” 的精明、圆滑,以及在商业往来中从不吃亏的特质演绎得淋漓尽致。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不仅深入研读剧本,还仔细阅读了我们编撰的史志图书《旅蒙商通览》。同时,他还为角色设计了诸多形体动作,例如天义德商号主营茶叶,他在查验砖茶时,顺手拿起一块茶,借助手腕力量让砖茶在掌中三旋两转,用这一细节生动展现出角色对茶叶的熟悉与老练,使人物形象更显立体。
魏大鸣还有一个鲜明特点:热爱书法,且常年研习。后来,我们再次合作拍摄《新燕子李三》,他在剧中饰演日本特高课头目 “五咸长满”。这一角色在老版《燕子李三》中已有经典演绎,为实现突破,魏大鸣结合角色 “中国通” 的设定,提出将书法元素融入表演。他亲自书写 “惠风和畅” 四字,通过一个完整镜头呈现书写过程与表情,成功展现出这个人物的多面性。
此次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中,书法元素再次成为他塑造角色的助力。剧中有一场戏,是左宗棠在林则徐去世后书写祭文,为了精准传递出角色内心的悲伤,魏大鸣一进组,就开始临摹左中棠的书法,他向我们讲述道:“通过临习他的书法呢,揣摩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书如其人嘛。我日常练的柳体。左公的书法是在颜体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风格。经过一段临习,我摹仿的字得到导演组的认可,这才决定拍这场戏。"
左宗棠的手迹
大鸣说:“但是又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林则徐对左公有知遇之恩,也是他心中最崇敬的人。当得知林去世的消息后书写祭文,既要表达他内心极度的悲痛之情,还要保持手的稳定。因为小楷非常敏感,稍一抖动字就写偏,这样情绪跟书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你要要情绪,手就有点抖。你要极力控制手的稳定,情绪又不够。眼看就要开拍,越练越紧张。”
“导演见状,就说:‘魏老师,你先练着,我们先布灯,准备。你感觉可以了,给我们一个手势。’我放下心来,调整情绪,心中默念着左公的祭文,稳稳地执笔一口气写开来。眼前浮现出左公与林则徐交往的画面,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我做了个 OK 的手势,两行热泪不禁潜然流下。想不到导演说已经录完了,现场顿时响起一片掌声,主创团队很有经验,这个难题就这样解决了。”
魏大鸣在拍摄过程中所写的祭文
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作为纪录片,演员没有台词,仅有情绪表达的提示,这极大增加了角色塑造的难度。我们知道,台词是演员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沒有台词,演员只能依靠形体动作与表情传递人物内心情绪。为应对这一挑战,魏大鸣付出了大量努力。
他不仅学习研究了相关史料。还阅读了左公所写的诗篇。大鸣说,“通过这些诗篇,了解这个人物的精神境界。深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你比如他的座右铭:‘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在此基础上,根据规定情景为左中堂设计了一系列符合人物性格的形体动作,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上马能征战,伏案能疾书的活生生的左宗棠。
为了易于表达情绪,拍摄前魏大鸣建议在行军大帐里挂上一把刀。把它当成了体现人物情绪的关键道具。比如沉下来思考军情时,会不自觉地用手摩挲刀柄;遇到棘手事有点焦躁时,手指会轻轻敲刀鞘;而面对下属或是坚定表态时,会稳稳握住刀柄,肩膀也会更挺拔。靠这些跟刀相关的小动作,一点点把左宗棠的沉稳、刚毅给具象化出来。
大鸣说:“比如有场戏前线吃紧,城池久攻不下,伤亡惨重。得知这一军情,我猛地拔出刀,刀的寒光映在我的脸上,啪一下再收回去。通过这样一个动作,呈现出恨不能亲临沙场杀敌的心境。”
“我提出建议几天后,正在候场呢。副导演过来,说导演问您能不能拿起刀耍上一段,我说能啊。哎呦,大家都挺高兴,拭目以待,围的人左一层右一层的,我就抽刀舞起来,让那场戏拍得十分生动。”
说起魏大鸣的武功,不得不说他 “拜师” 学艺的故事。魏大鸣还是一位善于学习的演员。2013 年在拍摄《新燕子李三》时,他饰演的五咸长满有很多武打桥段,为真实呈现打斗场面,他主动向饰演燕子门掌门人李显的六小龄童学习舞刀和打斗技巧,几个月下来,积累了一定的动作戏基础。这也是他有了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中即兴舞刀的底气。实现了从商号掌柜到日本特务长,再到晚清名臣左宗棠等多种类型人物的塑造。
六小龄童与魏大鸣在《新燕子李三中》的最后一场决斗戏
总体而言,魏大鸣是一位极具敬业精神且格外用功的演员。无论合作者是资深导演还是青年导演;无论是主演还是配角,他都会认真对待,决不凑和。如在获得百合奖的电影《驱霾》中,他扮演反一号市委书记,后又在电影《红色之子.单刀赴会》中,他饰演一位戏份不多的地下党工作者,两部戏都是青年导演王路沙执导,他都能按照导演的要求,深入研究人物,以严谨态度完成每一场戏的拍摄,得到同行的好评。
魏大鸣饰演的市委书记和地下党工作者
王新建,这位国内著名纪录片导演兼制片人,介绍他们寻找左宗棠的标准时说:"角色要与左宗棠年龄接近,形神兼备,既有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凌厉风度,又有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孤傲凝重的精神气质。当见到魏大鸣老师,大家顿时眼前一亮,认为他的形象气质十分接近左宗棠。经过沟通和试妆后,最终确定由魏老师饰演左宗棠。在兰州举行的开机仪式上,左宗棠的后人见到了魏老师,惊为仿佛左公再世,心情无比激动,与他紧紧拥抱。"
《左宗棠收复新疆》总导演王新建
《左宗棠收复新疆》播出后,王新建总导演对魏大鸣的表演给予很高评价,他在微信中写道:"魏老师不负众望,在横店影视基地、敦煌外景地,整整一个多月的前期拍摄中,魏老师兢兢业业,每天拍摄之余都在认真阅读左宗棠的史料,精心揣摩人物内心世界。魏老师凭借精湛的演技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赢得剧组的一致称赞。魏老师塑造的左宗棠,形象鲜活生动、性格刚柔并济,情感丰富饱满。他的表演层次分明、张弛有度、把握准确,扎扎实实撑起了这部纪录片的大片天空。"
魏大鸣的成功,与他一贯的认真做人、专注表演的态度密不可分。通过这部纪录片,全国更多观众认识并了解了他,这无疑是他演艺生涯中的一份可喜成绩。期待未来他能在更多作品中绽放光彩,再创佳绩。
在内蒙古的庆功会上书法家史诗书赠左公对联表示祝贺
本文作者与魏大鸣在系列电影短片《科技脊梁》拍摄现场
2025.8.21.(制作/智博 马泽)
(文:王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