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记忆(十一----十三)/ 杜雄勇

2024-12-09
来源:中国观网华北区

6.jpg


少年记忆(十一)

辞旧迎新是地球人的普遍风俗,只是所选择的日子不同而已。在中华民国之前,中国人的正月初一称之为元旦,也就是新一年开始的意思。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决定采用公历纪年,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因中国人还是习惯于欢度农历新年,就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也就是说中国人开始以春节之称过农历元旦只有112年的历史。中国夏代以一月为正月,周代以十一月为正月,秦朝以十月为正月。西汉的汉武帝让司马迁制定《太初历》,正式确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即这一天为每年的岁首,但那时并没有作为全国性的节日。到了隋、唐、宋时期,人们才开始在每年的正月初一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一家老小围坐在年夜饭的桌上,品尝着饕餮盛宴,以期待来年更好的收成。中国大规模庆祝新年的活动至少也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过年真是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与五六十年前比现在可以说是天天都在过年。小的时候穿新衣服基本是过年时才能享受的待遇。孩子多的人家则是“大穿新,二穿旧,缝缝补补给老三”。所谓的新衣服也大部分是自家手工缝制的。个别人家用缝纫机缝制的就是高档衣服了。不过用旧衣服改制的也跟新的一样,拆洗的旧衣料经过染色、浆洗之后如同新布料一样。鞋也是自制,先将旧布头洗净晾干,刷一层浆糊铺一层布头,铺个三四层后晾干揭起来,裁剪成鞋底片,再将若干个鞋底片叠在一起,先用锥子扎眼,用铁针穿麻绳缝制。麻绳也是事先用黄麻捻成线的。一个鞋底怎么也得纳个上千针。做好鞋底做鞋帮,然后将鞋底鞋帮缝合在一起,最后用鞋楦撑定型。做鞋要比制衣花费的时间多得多。孩子多的人家,女主人基本上都是一有空就做鞋。唠家常也是边唠边纳鞋底,可谓是那个年代的一道风景线。当年的妇女们几乎人人都是“女红”能手,如今也只能在“非遗”中见到了。我们这一带往上的人从小到大,大人们除了保障吃喝之外,就是一针一线地缝衣做鞋,真是实属不易。我记得有一年过年,母亲用父亲的旧风衣给我改制了一件新上衣。穿着挺神气,没多大一会儿就和小伙伴们钻铁丝网时后背刮了个口子。那会儿过春节满心是想着穿新衣服,但穿上新衣服又很拘束。越拘束就越放不开,弄破弄脏衣服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小孩子脚长得快,家做的鞋往往是大一号。不然脚指头顶破鞋面的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过春节放炮是男孩子们的朝思暮想的事。每年腊月都在议论家长给了多少买炮的钱。一旦钱落实就去商店买炮。小孩子也就是买板鞭炮,“二踢脚”太危险,是大人们的专属,至于焰火只有国庆节时,才能在新华广场一睹为快,那也是城市的孩子们才能见识到的。为了使有限的钱买更多的鞭炮,孩子们往往不在大院的商店买,要跑到附近的农村去买。农村供销合作社的鞭炮价比市内商店卖得便宜一些。像府兴营村、麻花板村、小府村的供销合作社都是大院孩子们年前经常光顾的地方。买回鞭炮就一个一个地解下来,装在衣兜里单个放着玩。有的忍不住,没到除夕夜鞭炮就放完了。那时候的一板儿鞭炮大部分是一百响的,家里男孩子多的最多每人一板儿,每人半板儿是很普遍的。我弟比我小得多,还不能放鞭炮。我每年能拥有两板儿,也有三板儿的时候,尽管也忍不住要提前放一些,但除夕夜总能还有鞭炮放。前半夜孩子们都吵吵要熬夜,十二点时看大人们放“二踢脚”,也跟着放一会儿鞭炮,没多大一会儿就都跑回家睡了。小孩子在一起往往是吵吵闹闹的,但到了后半夜大人们不让孩子们吵闹,说是怕影响了接财神。尤其是家里有祖辈的,要求得更严格,走路都不让有响动。不动不闹困意油然而生,睡着就再正常不过了。大年初一早上,大人们忙着煮饺子,小孩子们就开始挨家挨户去邻居家拜年,当然是按辈分大小先后拜了。那个时候不时兴给压岁钱,长辈们大都是给点糖果零食。只有当新婚的新人拜年时才给红包。

过年的零食主要是葵花籽,要是能吃上一把花生那就算是有口福了。糖果也是水果糖为主。凭票供应的是杂伴糖。所谓杂拌糖就是大部分以水果糖为主,配一些奶糖、酥糖、高粱饴糖。其中能有几块上海产的大白兔奶糖可谓是糖之精品,也被大人收起来招待客人了。不过包糖的纸做的不比现在的差,五彩斑斓的。女孩子们都喜欢积攒糖纸。男孩子们则喜欢积攒香烟盒纸。最稀有的是大中华,不过红牡丹、蓝牡丹、凤凰、大前门、恒大也相对紧俏,至于海河、金钟、大生产、太阳等牌子就太多了。过年收集了烟盒纸就展开叠成三角,来回扇着玩,三局两胜赌输赢,赢者就得到对方的一张烟盒纸。一正月可谓你来我往,玩得不亦乐乎。

小伙伴们也有回老家过年的,我在上学之后只回过一次,农村过年的气氛比市里浓厚。腊月备年货,打扫房子,贴窗花等忙得不可开交。与市里不一样的是除了贴对联外,还在房梁、粮房、棚圈、门洞上贴上“抬头见喜”“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出门见喜”等小横幅。年后正月“弄红火”,踩高跷、唱大戏,与现在电视上播出的内容差不多,只是那个年代的“行头”比现在简陋得多。不过拜年是个“苦差事”。五服之内的长辈都要拜,初一上午一直拜到吃中午饭还不一定能拜完。

过了正月大家都突然想起来寒假作业落下一大截,于是就闷头赶作业了。那几天很少有出来玩的,大院里呈现出少有的安静。一开学老师让交假期作业时,总有没做完的。

2024.1.19


少年记忆(十二)

大自然对孩子们的吸引力是蛮大的。站在大院里向北一望永远是近在咫尺的大青山,它无时无刻在吸引着我们。低年级的时候最远也就跑到大院北门外的河堤上玩一玩。高年级时就走的相对远一些,跑到红山口角下走上一回也是常有的事。但一般不进山里,看似山在眼前,走到山跟前就该往回返了,否则到饭点回不了家,大人们会四处寻找的。第一次走进大山里还是1969年夏天。一到夏天放假,祖辈们生活在呼市、包头的孙子、外孙子们都回到村里住上一阵子。这一年回去的多,表哥表姐表妹表弟,男男女女,大大小小有二十多个。回到村里也就是一群一伙地跑着玩。有一天早上吃完早饭,我们六个表兄弟避开年龄小的,商量着进山去玩。一是带他们不方便,二是怕他们告诉大人们就去不成了。别看他们人小,都挺精,总是跟在后面,劝也劝不回去。好说歹说,费了很大周折才甩掉他们。我们六个最大的是高中生,最小的是高小生,我倒数第二小。进了山我们沿着山沟的小溪一路向上攀登,一路上,小溪流水潺潺,鸟鸣啾啾,树木虽然不是十分茂密,也还有遮天蔽日的时候,微风拂过一扫夏秋之淡热。一直走到午后,环望四周好像没有什么高山峻岭了,实际上大山已在我们的脚下。眼前不远不近几个像房子大小的山石,上面爬满野葡萄枝条,密密麻麻黄豆大小的野葡萄一串串悬挂在枝条上,我们尽情地摘着,打闹嬉戏着。我脱下背心系紧一端,装满野葡萄。野葡萄粒小皮厚,不易破碎,味道涩酸带甜。不过放置几天就不涩了,而且酸甜可口。摘完葡萄稍事休息,太阳也偏西了,大家就赶忙下山。当走出山口时,已经天黑了。村里人发现我们六个午饭没回来,晚饭也没见,问小的都说不清楚。有一个说看见他们朝东走了一阵子,又向北走了。村里人估计我们进山了,于是赶紧派人进山寻找,正巧与我们在山口相遇。在他们看来,我们胆子太大了,山里是很不安全的,虽然野兽罕见,但毒蛇还是有的,尤其是野葡萄架下是毒蛇出没的地方,村里人都不敢轻易前往。他们大致估算,我们这次行程来回有四十多公里。这也算是我少年时参加的一次探险活动。不过从那之后,我们六个就再也没有机会在村里聚全过。老家北面的大山是呼包之间最高也是最靠南的大青山山体,它西面就是较著名的九峰山。山里面有煤矿,所以土默川前山的农村只要花钱买还是有煤烧的,只是当时的农村经济收入低,做饭还是以材草、秸秆为主。

暑假回村里,也经常与村里同龄的孩子们玩,不过他们可没有进山的兴趣,他们更多的是帮大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像拾粪、放牲畜等。村里是生产大队,分成若干个生产小队。生产小队是农业生产基本核算单位,小队长相当于工厂的车间主任。每天早晨上工前小队长分配农活并由小队会计统计工分。饲养员的工作是管理生产小队的牲畜,并住在饲养房。孩子们想骑马时就跑到饲养房去帮着牵马赶牛。那时每个生产小队都有几套胶轮马车,牛主要是用于耕地。生产大队有几台拖拉机和配套的农机具,由专人驾驶管理。放牛马主要是管好牛马不能让其吃庄稼。一般都在荒地放牧,有时也赶到收割后的庄稼地里放牧。小孩子们放牲畜主要是为了骑马,没有马鞍和马镫,只有缰绳。马背很光滑,一不小心就滑了下来,而且往上爬也很不容易。不过骑的次数多了,也就游刃有余了。牛的脊梁尖尖的,不能像骑马那样骑,得坐到牛屁股上,那块儿平平的,但牛走起来屁股一闪一闪的,总感觉要向后掉下去。不论骑马还是骑牛,人体的重心要随其走动调整,不然就真的就掉下去了。村里的孩子都是骑行的高手,有时还表演一下个人的特技。

生产队种的农作物种类较多,除了交公粮的小麦之外,其余的都是考虑村民生活和小队生产所需的品种。胡麻,黄麻、黄豆、绿豆、豇豆、谷子、黍子、莜麦、玉米、高粱等一应俱全。香瓜、西瓜、南瓜、胡萝卜、白菜、大葱、马铃薯等也按需配种。每种作物收获之后,生产队都按户按人平均分配。年终算账时按工分单价折算扣除。工分有余的可得到分红,工分不够的就要付钱了。单独立户的老人们工分不够的就由子女们折工分支付。我的祖父母年事已高已经不能从事农业劳动,每到年底都是我父亲回村里向生产队以现金结账。

每个农户都有自己的粮仓,碾米、磨面都是自己加工,石碾、石磨散落在农家的院落里。谷类加工面粉都用石碾,小麦加工面粉用石磨。70年代生产大队也配置了电磨为村民加工面粉,不过得交加工的电费。谷类、豆类脱粒加工是用一种“连枷”的农具。在一个长木杆一端装上带轴的一排木条,一起一落地打铺在地上的谷穗或豆荚。将籽粒打出之后,挑去秸秆,再用木锨扬起大致将皮粒分离,最后用柳条簸琪簸干净。莜麦在磨面粉之前是需要炒制的,用一个很浅的大铁锅架在柴灶上炒。炒制到微微发黄即可。炒的时候用长杆木刮板不断地推动,防止炒煳了。炒莜麦是个苦差事,主要是漂起来的莜麦芒刺激的皮肤非常难受。第一次看炒莜尽管大人们不让到跟前去,我还是跑来跑去弄得全身痒痒了一天,洗澡也不管用。农村的农活儿,像犁地,耙地,播种,间苗,除草,施肥,浇地,割麦子、谷子、高粱,拨豆子,打场,榨油,做豆腐,露粉条,沤黄麻等等,尽管我没有从事过,但都亲眼见识过。这得益于老家离得不远,距呼市往西沿110国道也就80多公里,当时的交通条件也就半天的时间。农户的房前屋后都是小菜园,种一些豆角、西红柿、茄子、青椒、韭菜、香菜等时令蔬菜。园子大的还种一些枸杞、黄芪、党参、红姑娘等,村落里还有不少杏、李、黄太平、宾果等果树,但更多的是柳、榆、杨等北方树木。坐在火车上远远望去,每一个绿洲就是一个村落,一出水的房屋被绿色遮掩着或隐或现。


3.jpg


少年记忆(十三)

上学背诵课文是所有小学生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文革”前小学生背的都语文课文和算术的“小九九”。不知道现在小学生是如何上课?那时只要上课铃一响,老师没有正式讲课之前都是由小班长领着背课文。“文革”中背的就是毛主席语录、“老三篇”和毛主席诗词。背诵,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开发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良好作用。从数字文化的角度来看,背诵是一种强迫性的数据存储、取出的反复性训练。小学生的背诵与成年人的死记硬背是有根本性区别的。小学生的背诵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大脑思维“建模”的过程。小学生的死记硬背是练基本功,而成年人的死记硬背是找不到联想路径的方式方法问题,不能相提并论。

背诵是通过诵读的方式记住识记的阅读材料。往往是先熟读后背诵。背诵是个苦差事,没有一个小孩子会在不受外部影响而主动坚持的,所以背诵的环境很重要。小学一、二年级的课文太简单了,一般的小孩子从第一课背到最后一课,稍下功夫便可拿下。“文革”开始后背诵毛主席语录蔚然成风,不论遇到什么事都到毛主席语录中去找答案。小孩子们互相间的起誓都是“向毛主席保证”。我们这一代人尽管在背诵的黄金年龄段没有按部就班地学习中文经典的课文,但背诵毛主席语录、文章和诗词也是大有收益的。前面讲过背诵毛主席语录获毛主席纪念章的事,那都是低年级的事了,后来就背毛主席诗词和文章了。

《毛主席诗词》当年背的是1963年版的,该诗集共收录了“文革”前公开发表的毛主席诗词34首。第一首是《沁园春·长沙》,最后一首是《满江红·和郭沫诺同志》。这34首诗词当中脍炙人口的诗句时至今日依然在众多文章中被大量引用。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人生易老天难老”;“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奏乐有于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文革”之后又陆续发表了30多首毛主席诗词,如《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公开发表的总共有60多首。毛主席的诗词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海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胸有成竹点染诗情画意,他运筹帷幄指点万里河山。且品,且看,且思,从诗词中便可领略一代伟人的激昂人生。

记得当年学习每一首毛主席诗词时,老师先讲一下诗词的背景,然后再讲一下关键词的注释,接下来就领读。孩子们尽管不一定能完全领会诗词的含义,但诗词带给我们巨大的感染力却是终生的。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的34首诗词中,七言律诗9首,五言绝句2首,词23首,23首词中出现的词牌名有17种之多。加之“文革”后陆续发表的30多首,毛主席诗词的题材广泛。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和答”,有军旅生涯的真实写照,有赞美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抒发,有叙事的哲理名言,有咏史的匠心独运,有感情真挚的恋情与悼亡,有抒发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的咏怀与咏物,可以说毛主席诗词较完整地展现出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全貌,并赋予其浓浓的现代气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阅读、朗诵、理解中国古典诗词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便水到渠成了。诸如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韵律,句式的工整、对仗,律诗、词牌的结构也了然于心了。

毛主席的诗词是一代伟人的千古绝唱。他“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曾经“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他曾发出“今日长缨在手,何日缚住苍龙”的向天之问,他豪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笑谈“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他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时代英雄。我的孩提时代一遍一遍地朗诵,一遍又一遍地背诵,其心灵深处被他老人家那革命的英雄气概、大无畏的乐观心态和天下为公的志向所激励和滋润。他那气贯长虹的诗句至今仍然经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给予我生命的力量。下面的35首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至今能够随口吟诵。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菩萨蛮·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朝逐浪高。

《西江月·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清平乐·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秋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如梦令·元旦》

一九三〇年一月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五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一九三〇年二月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一九三〇年七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烽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菩萨蛮·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念奴娇·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四九年四月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〇年十月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奏乐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浪淘沙·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岛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蝶恋花·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䄂,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七律二首·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浪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可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七律·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登庐山》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䓤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金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一九六一年二月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七绝·为李进同志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一九六一年九月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七律·答友人》

一九六一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芙蓉国里尽朝晖。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卜算子·咏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甚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七律·冬云》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明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2024.2.10


2.jpg


杜雄勇,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立法专家,内蒙古燃气供热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呼和浩特市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微信图片_20201209120812.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