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太阳学校 /李继业(蜡烛)

2024-06-28
来源:中国观网华北区

图片1.png


我一生热爱教育事业,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远离了校园,只能在回忆中去寻觅它过去的踪影。这天,外面响起轻轻的叩门声,当时我估计又是老朋友们来谈天说地的,届时,我们会把常年积累起来的往事翻腾得杂乱无章。谁知,当我打开了门,进来的却是两位陌生的年轻人,他们面容谦恭,衣着朴素。我赶忙把他们迎进客厅。这两位青年人:一个胖胖的,小个子,圆圆的脸,眼睛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语速虽快但条理清晰,他叫王卫东。另一位中等个头,偏瘦的身材,戴着眼镜,眼睛大而有神,头发梳理得整洁有序,衣服虽旧但不失整洁,他叫梁胜军。他俩都谈吐文雅,此番前来是告诉我,他们筹办了一所红太阳学校,想聘请我出任校长。我很不客气地咨询了他们的学历和简历。小胖子说他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小瘦子说他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金融系。我听后感到惊奇,两个年轻大学生,居然敢来经济欠发达的商都创办民办教育,是想挣钱,还是真正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谋划?疑惑之时,又很自然地想到了“修桥、筑路、办学堂”的古训,但其艰巨性却难以一言蔽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还不敢或者说不能把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这是因为,从竞争办学的角度去考虑,尽管《义务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都有法律地位,但陈旧的观念严重地束缚着一些人的手脚,多渠道培养人才还很难做到,这是我对民办教育的忧虑,困惑中我难以定夺,唯恐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而从他们的诉说中得知,他们已通过商都县人民政府把原三中和蒙古族小学的旧址全部收购,期间,这个官支持,那个官反对,老百姓更是众说纷纭。民办教育这枝花,还没有长出苗就遇到了洪水。它的发展前景如何,谁也心中没底。

他俩说,目前,房子、院子都有了,可教师学生一个也没有。因此登门拜访我。历史表明,商都的教育继承了河北的传统,如果能唤起她的灵气,抓住机遇,民办教育的前途将是光明的。但怎样组织领导班子,心中无数,为此,他们走访了当地许多熟人,但都不符合他们的心愿,于是便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够出任这个学校的校长。

在原三中蒙小废弃多年的荒辟旧址上创办一所民办学校,首先需要的是全新的观念。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人们,脑子里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小农意识或小市民意识,要办成这件事情,首先需要克服来自社会上的各种思想障碍。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弄得好,这个过程很快会结束。而后就要付诸科学的实践。两个小伙比我认识超前,更具魄力。我们达到了心灵上的共鸣。

对教育,我并不陌生,倘若应邀去发挥余热,于己于民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谢绝不去,反倒难为了两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于是,我答应先试当顾问,暂时不想出任校长。他俩带着期待,离开了我家。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两个年轻人刚刚离开,老伴就说:“安安静静度晚年有多好,去了你不会改变老样子,还是死受,别的不说,光是身体就支撑不了,再说如果想出去的话,可以到‘关工委’、‘文业广告公司’么,怎么再去学校呢?那多累呀!”孩子们更是异口同声地反对,说,“钱够花,觉够睡,怎么还要找罪受,图个啥?啊?”而我的想法是,为支援边疆教育事业,我献出了宝贵的青春。退休后,应顺其自然享受天伦之乐,但如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人生的长跑路程中不立刻止步,也不啻是一件好事。再说,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孩子们渴求受教育的欲望是那样急切!对此,我不能袖手旁观。于是,我果断地做出了选择,走出家门,走进校门,为我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于是,在时有黄风、时有阴雨、时有烈日暴晒的季节,我与两位年轻人一起,走进红太阳学校,做起了民办学校的校长。

初秋的八月,塞北天气闷热,风中夹杂着细细的黄沙,敲打着人们的脸。在城关镇的西山脚下,有一片长着杨树的土地,这是一块大约有四万平米的盐碱地,几排陈旧的教室,像被遗弃的老人呆呆地立在那里张望着,似乎在呼唤人们来挽救她的生命。这就是原三中和原蒙古族小学的地址。周围稀稀拉拉地居住着几户人家,凹凸不平的土路紧紧围在土坯房周边。两个年轻人,就是在这块土地起步,创办“红太阳学校”的。他们说,民办教育就像一只雏鹰,在用人机制和分配上非常灵活,总有一天会在中国教育的上空腾飞。

人类为了生存,便产生了私欲,因而我不同意儒家长期倡导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教。那是统治者驯化民众、教化民众的政治法则。我认为人之初性本“私”,不同的是只有小私和大私的区别。民办教育符合人的本性,适应时代潮流。民办教育的所有教职工,在直接获得经济利益中,所掌握的生产工具会产生更大的作用。有《民办教育促进法》做法律支柱,她的发展肯定有生命力。

商都三中原本校貌整洁,但积累多年的污垢已经把它打扮成了一个苍老的妇人。一排教室里,栽培着黑色的、白色的,更多的是半白半黑的蘑菇,一堆又一堆,发出刺鼻的异味。昔日的教室而今已经变成私人经营获利的车间。已经没有了学校的样子。原来修建的在全县最整洁、最漂亮的一排行政办公室,现在全部变成了养鸡厂。笼内大大小小的鸡不停地叫着,鸡粪的臭气溢满走廊,一直散发到院外。而管理者却获得了可观的赢利。民营经济潜在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它是市场经济中一团最旺盛的火,这也给了民办教育很多启示。行政办公室的后院是养狐场,狐狸笼子摆了满满一院,狐狸们不时伸出尖尖的头张望着,这是一群价值可观的群体,狐皮卖到南方商家,可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而生活在它周边的人们,却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嗅到比狐粪更臭的味道。校院里,杂草丛生,蚊蝇飞舞,碎砖破瓦随处可见,千疮百孔,一片狼籍,站在那里,仿佛能够听到被废弃了的教育资源在烈日暴晒下的哀鸣。原蒙古族小学是1985年投资40万元兴建的校舍,为全砖瓦结构,不幸的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民族教育在这里没有得到发展,她虽然曾经在乌盟地区有过辉煌,但寿命很短,仅仅七八年就垮下来了。从那以后,这三排整洁的房舍,就闲置在漫漫黄沙中,述说着无尽的寂寞和无奈。现在“红太阳人”踏进了这块土地,开始书写商都民办教育的新篇章,历史即将掀开新的一页。

两个年轻人在调查研究了商都的人文、地理和历史背景后,开始在这里谋创办民办教育的大计。

他们首先开始进行宣传攻势,在商都镇繁华的街道,悬挂起长长的红色条幅:“热烈祝贺商都红太阳学校在我县创办!”“欢迎学生们到红太阳学校读书成才”……成为商都的一道新的风景线。各个繁华地段,都设有红太阳学校报名站。红太阳学校的老师统一身着蓝色西装,佩戴红色领带;整洁的桌子上,摆放着宣传材料,还有报名登记册,几辆经过装饰的汽车带着高音喇叭,连日来,在各个乡镇、村庄奔跑。车上有一支能说会道的宣传队伍。电视台开辟了专题广告节目,里面出现了我的名字,广告时间很长。一种对未来的深切希望矗立在我的心头。我想,两个年轻人的胆量和魅力来源于他们的正确判断,而这一判断在于他们抓住了机遇。“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对他俩来说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锐敏的观察伴随着的细致运作。一场宣传战,使得商都上空一片火红,让商都教育界感到了震颤,民办教育的星星之火出现在商都大地上。宣传战在不停扩大疆域,阵地战同步紧跟。在两个年轻人的策划下,形成了人员组成和校舍维修两个战场。所谓人员组成,就是学校领导层和教职工队伍组建。商都的文化教育发展水平高于周边旗县,但现在高水平的教师早已被更锐敏的人挖走了,在远离他们家乡的地方发光发亮。但是通过广泛招聘,层层选拔,在众多热望求职者中,最终还是选出了一些待分配中专学生和一些卓有功绩的老教师。这样一支队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源于任人惟贤,任人惟能,灵活竞争的用人机制和按绩付酬的激励机制,能够在贫困地区激发出热情。同步组成的是领导层,这个层面,把事业放在首位,强调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而把索取放在次要地位。师资队伍组成后,接着便是大容量、高强度的师资培训,尽管内容一时难以消化,却有了一些基础营养。这是常规基础营养,其它只能在实践中逐步汲取。教师们并没有因为营养不良而萎缩,而是依靠精神的力量和品德,准备扑倒身子,去点燃孩子心灵的火花。由于宣传战的胜利,阵地战的告捷,开学的日子里,城乡各地,学生们蜂拥而至,扑向全县惟一的一所全封闭管理的寄宿制学校。学校院里,报名入学的人黑压压的一片,为了争取交费入学,甚至还走后门。学生一部分来源于各乡镇散落在村小的小学生,另一部分是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子女,还有一部分是城镇各个学校放弃教育开除劝退的学生。这些孩子们,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有的淡化了教育,有的远离了教育,是红太阳学校的创建,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求知大门。有人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但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这三部分人组成的学生群体,总体上学习质量偏下,思想品质较差,但这恰恰是一个最应当关注的群体,学校在热切地等待着他们全面成才。

民办教育有着顽强的生存竞争能力,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红太阳学校,坚持以竞争求生存、求发展;坚持“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坚持“正正规规办学,标准从高从严,切切实实育人,工作求真求精”的办学方向。依托质量立校,管理立校,为最贫困农民家庭子女提供了高起点、高标准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用特色强校的思路努力打造精品学校,为进城务工的农民之女提供了全封闲寄宿制管理服务,减轻了贫困地区教育支出的沉重负担,为未能上岗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三年来,在全县各类统考中,红太阳学校各年级学生都位于上游,发展势头让人看好。校园往日的苍凉已经消失,在四万平米的盐碱地上,通过改良土地,旱柳环院,给了孩子们一片绿色。一条简洁的沙石路贯通南北,夏日的泥泞已成为历史。校园里生机勃勃,满院光辉,谁看了都赞叹。红太阳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创造的价值,彰显了民办教育发展的光明未来,教育的精神圣水,沐浴在这里,泼洒给贫困学生,结出了累累硕果。教师们无不为自己培育的茁壮禾苗而感到骄傲、自豪。历史不会忘记,红太阳人是商都民办教育的拓荒者。为此,我写下了一首不成文体的诗,献给了奋发进取的红太阳人,这首诗的名字叫《呼唤》——

   

旭日东升红彤彤,

她在诉说太阳人。

太阳人苦干的心变苗田,

太阳人育苗的魂显神灵,

太阳人的上空萦绕着吉祥的云,

太阳人弯曲的脊梁多坚挺。

沐浴着太阳的光芒,

甩一把辛勤的汗水,

踏着宽广的教育新路,

一步一个脚窝前进。

路长水漫有迂回,

哪能一日梦成真。

飘飘洒洒的雨啊!

黄沙漫卷的风啊!

到底谁在召唤太阳人?

风雨在不停地敲打,

它在召唤太阳人。

虚心低头学做人,

傲骨梅仰面笑庸人。

日月轮回有苍桑,

不靠天,不靠地,

太阳永远红彤彤。

在这所学校工作至2007年, 度过了三个春秋, 奉献了晚年时间的余热, 只因年老体弱, 难能承担重任, 带着流连和期待离开了她。我对民办教育仍寄托着热切的希望.而今两种体制的教育仍在博弈,我希望的是公立、民办学校,应该一视同仁,都是祖国花朵的培育机构,不应该在其供养上有所区别。

2017年我写给教育局的一份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倒愿民办教育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附上回复李继业的信件:

尊敬的继业老局长,您好!

收到您9月13日的邮件,从您的字里行间真切地感受到您对商都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期望,我深受感动,也感受到自己肩头沉甸甸的一份重担和责任。

我在商都挂职时间不长,承蒙组织和领导的新人,让我分管教育工作,这既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的一种考验。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位新兵,我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虚心向教育战线的老同志们请教,不干预教育局的日常事务性的工作,鼓励、支持教育局的同志们大胆工作、勇于创新,督促他们结合课改工作用好用活新配备的教学设备,加强当地企业与学校的联系,让商都的中小学生们有条件去参观去体会现代化的工业,开阔他们的视野。在信息时代,地球都成为村的时候,商都学生和北京学生一样能获得同样的资源,差距主要在视野、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缩小差距主要在我们自身的努力上。

您在邮件中提到了实践基地的发展、高级中学的升学率、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期待、民办幼儿园的安全隐患、离退休教师管理服务中心的建议等,也正是教育局的同志们正在做的工作,我将和教育局的同志们一起,把您的意见和建议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衷心感谢您对商都教育工作的关心、关注,希望今后一直得到您的意见和建议。

国庆、中秋佳节到来之际,祝您和家人节日快乐!

陈耀敬上
2017年9月30日


作者简介



图片


李继业,笔名;蜡烛。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学特级教师,有《但等烛韵灿然时》,《晚来染得霜林醉》两部隨笔散文集。还有杂文、小说、游记等发表于省区市报刊。商都县志辞条:李继业是教育功臣。

微信图片_20201209120812.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