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对酒》赏析 / 李淑章

2025-08-07
来源:中国观网华北区

    这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李淑章教授连载于《北方新报》的原稿,经作者同意,观网将连续转载,供读者阅读欣赏。


关于作者本网简介如下∶

李淑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内蒙古国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

主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演讲学”“中华优秀古诗文”等课程。

先后在全国及内蒙古报刊上发表人文方面的论文数百篇。

2022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淑章谈古诗词》。


李淑章.jpg


《北方新报》“淑章谈古诗词”开栏的话

如果你想走近中国经典古诗词,那么,就来读读“淑章谈古诗词”吧。李淑章教授是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最近有专著《中华绝美古诗词百首解析》出版,在全国发行。多年来,李淑章教授一直为本栏特约撰稿人。李老谈古诗词,从讲作者故事入手,以独特视角娓娓道来,陪伴读者欣赏作品,视野开阔,知识点多,间有指谬匡正,给人启示多多。正是:淑章一席谈,经典显真传。


1.jpg


秋瑾《对酒》赏析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一、简介作者并讲几个有关她的故事。

秋瑾(公元1875 年-1907 年),女,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为瑾,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她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 年7 月15 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浙江绍

兴轩亭口,年仅32 岁。下面就讲几个她的故事。

1. 从小就喜欢巾帼英雄。

秋瑾的祖父与父亲都做过官,教育子女当然也离不开封建礼教。可秋瑾十几岁时,就很有志向,尤其喜欢看梁红玉、穆桂英等女英雄的故事书,想着像她们那样为女子争气。可她的父亲却不以为然,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而秋瑾却反驳说:“写《女诫》、编《汉书》的班昭不就是女的吗?还有蔡文姬、李清照等,都是才女。如果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汉书》岂不是就编不成了?”秋瑾不仅饱读各种书籍,而且像男孩子一样学习骑马舞剑,终于练就一身硬功夫。她还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喜欢女扮男装。

2. 参加光复会与同盟会。

1895 年,腐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1900 年,又有八国

联军占领北京后的烧杀抢掠。这些秋瑾都经历过。秋瑾1896 年与富家子弟王廷钧结婚,婚后生有一儿一女。但她不甘心过那种清闲自在的日子,却一心想着国家的命运与百姓的疾苦。她看到众多有识之士不畏艰险,成立各种革命组织,决心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于是,她不顾一切地寻找投入革命队伍的机会,以便与他们一起促进革命的成功。

1904 年,秋瑾毅然决然地冲破封建的束缚,变卖掉自己全部的贵重首饰与衣物,东渡日本去寻找革命志士。她两次进出日本,曾先后遇到了徐锡麟与孙中山,并参加了他们的革命组织:徐锡麟是光复会(与同盟会一样,都是反清组织)的领导者,孙中山是同盟会的领导者。这样,秋瑾就成为坚决与清政府为敌的革命者。

3. 慷慨就义。

1907 年,秋瑾第二次离日归国,回到浙江绍兴。她的任务是招纳革命志士,进行军事训练。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打算于7 月 6 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不幸,因事情败露而被捕。7 月 15 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4. 流芳千古。

秋瑾墓位于浙江杭州西泠桥南端,是经十次迁徙,于1981 年重新建造起来的。墓碑正面有孙中山的题字“巾帼英雄”,背面为徐自华、吴芝瑛题书《鉴湖女侠秋瑾墓表》。墓座上端为汉白玉秋瑾全身雕像。1983 年,笔者曾前去虔诚拜谒。现在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庆龄曾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历史学家范文澜则说:“秋瑾是中国历史上妇女的伟大代表人物……为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

中外众多名人无不对这位中华女性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二、解释诗中部分词语:1. 对酒:指这首诗是对酒痛饮时所写。2. 宝刀:指秋瑾在日本留学时购买的一把刀。3. 貂裘换酒:字面上的意思是,用貂皮制成的皮袍换酒喝。其实,这四个字,多是用来形容名士的风流与豪爽的。4. 碧涛:绿色的波涛。《庄子·外物》写道:“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遭奸臣陷害而自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了起来,结果三年后化为碧玉。后来人们就用“碧血”这个词来指代烈士的鲜血。


2.jpg


三、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写于1905 年,诗人第一次从日本回国之后。当时,她在挚友吴芝瑛家中,拿出在日本新买的一把短刀给大家看。酒后,秋瑾便拔刀边舞边唱,吴芝瑛的女儿用风琴为她伴奏,格外壮烈动人。吴芝瑛是秋瑾最好的女友。1907 年秋瑾遭清政府杀害后,吴芝瑛正在病中,悲痛欲绝。她大病初愈后,就约了秋瑾的另一女友徐自华,两人赶到绍兴,雇了一只小船,把秋瑾烈士的灵柩秘密运到杭州,安葬于西湖的西泠桥畔,就是最初的秋瑾之墓。《对酒》这首诗,从某种意义上看来,也可以说是诗人的写照。

1. 前两句是:“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这两句诗暗用典故,同时用了夸张的手法。比如“千金”并非真的指一千金,只是形容钱很多而已,李白的“千金散尽还复来”,就是例证。至于“貂裘换酒”也绝不是说秋瑾真的用貂皮制成的皮袍换酒喝,而只是表示这位巾帼英雄的豪情罢了。据说汉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后,虽然生活拮据,但仍以饮酒为欢,于是用身上的鷫鸘(sù shuāng)裘作抵押换酒喝。其实,古代不少文人都喜欢用“金貂换酒”或“貂裘换酒”等词语,来表示自己的风流倜傥与豪情壮志。宋代张辑写过一首词,其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且趁霜天鲈鱼好,把貂裘换酒长安市。”秋瑾这里把“千金”这个词语与“买宝刀”连在一起,把“貂裘换酒”用于同挚友对饮的场合,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

2. 后两句是:“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这两句诗在写作艺术上,除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外,还用了典故,而且暗中嵌入鲜为人知的故事。

先说比喻。

“一腔热血”这是本体,“碧涛”则是喻体;诗中的“化”是变作之意。诗人不用“一腔热血像碧涛”这种明喻手法,而用“一腔热血化碧涛”这种暗喻手法,这不仅是对典故的尊重,更表明她有为革命事业牺牲一切的精神境界。

再说用典。

本文在“解释诗中部分词语”中,已经讲过“苌弘血化碧”的来龙去脉,这里从略。但,笔者请读者注意诗中的“涛”字。诗人是不是用这个“涛”字,启发人们:她如果牺牲了,不仅个人的精神得以升华,而且会使千千万万国人觉醒,最后形成波涛汹涌的革命风暴。

最后说鲜为人知的故事。

有人读到“一腔热血勤珍重”一句,问:“既然说‘一腔热血’,为什么又说‘勤珍重’呢?是说不舍得这‘一腔热血’吗?”

笔者觉得,当发问者得知诗中嵌入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后,恐怕就释然了。原来,诗人的挚友吴芝瑛很早便知道秋瑾所进行的秘密活动,考虑到事情一旦败露,就会大祸临头,所以提醒她要多多珍重。面对好友的提醒,秋瑾在拔刀起舞时,就唱出了“一腔热血勤珍重”。那意思是:你的提醒我会铭记在心,我会多多注意的;但,一旦暴露了,我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那就是甘心像苌弘那样洒下一腔热血,最后化作“碧涛”,激励后人,把革命进行到底。

3. 几点补充。

一是要说明,秋瑾是我国第一个为推翻腐败的清朝政府而牺牲的女英雄。她所从事的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她的牺牲对辛亥革命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是要说明,宋庆龄提到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不是秋瑾所写,其作者是清代诗人陶澹人。原诗共14 句,其中四句是:“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秋瑾被捕后,一语不发,只诵“秋风秋雨愁煞人”一句。

三是要说明,秋瑾的诗词有很多,都是非常积极健康的。读者如感兴趣,可以找来读读。这里,再恭录一首她写的《杞人忧》,与诸君共赏:

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

微信图片_20201209120812.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