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嘉纪《绝句》赏析 / 李淑章

2025-07-11
来源:中国观网华北区

     这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李淑章教授连载于《北方新报》的原稿,经作者同意,观网将连续转载,供读者阅读欣赏。


关于作者本网简介如下∶

李淑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内蒙古国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

主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演讲学”“中华优秀古诗文”等课程。

先后在全国及内蒙古报刊上发表人文方面的论文数百篇。

2022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淑章谈古诗词》。


李淑章.jpg


《北方新报》“淑章谈古诗词”开栏的话

如果你想走近中国经典古诗词,那么,就来读读“淑章谈古诗词”吧。李淑章教授是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最近有专著《中华绝美古诗词百首解析》出版,在全国发行。多年来,李淑章教授一直为本栏特约撰稿人。李老谈古诗词,从讲作者故事入手,以独特视角娓娓道来,陪伴读者欣赏作品,视野开阔,知识点多,间有指谬匡正,给人启示多多。正是:淑章一席谈,经典显真传。


1.jpg


吴嘉纪《绝句》赏析

白头灶户低草房,

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

偷闲一刻是乘凉。


一、简介作者并举例对他诗作的主要内容作一些说明。

吴嘉纪(公元1618 年-1684 年),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的盐民诗人,字宾贤,号野人,江苏泰州人。也称布衣诗人。他的诗大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下面就以其他几首诗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1. 仰慕先贤,从中汲取丰富营养。

吴嘉纪生于明朝末年。他小时候,就生活在盐民之中。他以祖父的弟子刘国柱为师,学到好多知识与本领。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刘国柱发现他有仰慕先贤的志趣,就悉心指导他学习陶渊明、杜甫与白居易等人的诗文。这样,吴嘉纪从小便对这些大诗人的精神、情怀与风骨有所领悟,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最后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自成一家。

2. 不求仕进,置身乡野。

吴嘉纪目睹明朝的覆亡与清兵南下的种种现实。他无心仕途,决意离开污浊的社会,置身于乡野,用他的笔墨,反映底层百姓痛苦的生活与哀怨的心声。经后人汇集成的《陋轩诗集》中有一首题为《朝雨下》的诗:“朝雨下,田中水深没禾稼,饥禽聒聒啼桑柘。暮下雨,富儿漉酒聚

俦侣,酒厚只愁身醉死。雨不休,暑天天与富家秋 ; 檐溜淙淙凉四座,座中轻薄已披裘。雨益大,贫家未夕关门卧 ; 前日昨日三日饿,至今门外无人过。”

这首诗用对比的手法写大雨后穷人和富人的不同生活。大雨对穷人来说是灾难:雨水淹没了庄稼,家禽无处觅食。至于雨后田家如何,读者自己可透过他们所遭受的灾难,想象他们的心情。同样是大雨,可对富人来说便是乐趣:他们借着大雨之凉爽,正好聚众饮酒,寻欢作乐。……

3. 长期置身盐民之中,人称“盐民诗人”。

吴嘉纪长期生活在盐民之中,所以写了不少有关盐民的诗作。有一首题为《赠张蔚生先生》的诗,写道:

早夜煎盐卤井中,形容黧黑发蓬蓬。百年绝少人生乐,万族无如灶户穷。

这里借“灶户”一词,顺便讲讲有关制盐的一点知识。

制盐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一般来说,大体要经过开凿盐井、取卤水

(盐井中含盐量高的水)、结晶、取盐等四个步骤。尤其是“取卤水”这个过程,那简直就像在地狱中干活:一要往开凿好的盐矿中倒入淡水,使盐矿溶解;二要把盐井中的卤水取出,用木桶等容器装好;三要把卤水运往熬盐(即煎盐)的地方;四要守着烈火熬盐,等到卤水中出现了结晶状态,盐才算制成。可对于盐民来说,气温最高、日照最强烈的时候正是他们的旺季;因为光越强,盐的质量就越好。至于制成后的工作,这里从略。(制盐有好多种方法,这里说的是其中的一种)

我们在诗中看到的“早夜煎盐卤井中”与“六月煎盐烈火旁”等诗句,就是写盐民的艰苦与无奈的,而“万族无如灶户穷”一句,则表示诗人认为世上所有的人群中,盐民是最贫困的。从中看出,诗人对盐民的深刻了解与无比同情。

二、部分词语注释:1. 灶户:旧时把以煮盐为业的人称为灶户。2. 偷闲:这里指在烈日下能够休息片刻。

三、赏析这首诗。

这是一首描写灶户(即盐民)煎盐劳动情状的诗,既简明又形象;全诗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当时盐民劳动的艰苦环境,流露出诗人对当时社会不公的气愤与对底层百姓的同情。

首先看前两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白头灶户低草房”一句,至少写了三个意思:一是干活人所住的房子,这房子是用草搭成的,而且低矮得很,使读者想到,这房子恐怕不弯腰都无法进入;二是房子里所住之人是“灶户”;三是这些“灶户”都是白发苍苍,至于这白头指的是老人还是年纪轻轻就满头白发者,那就由读者想象了。

“六月煎盐烈火旁”一句,至少写了四个意思:一是承前省了煎盐的“灶户”;二是“灶户”所干的活是煎盐;三是煎盐的时间是夏季六月;四是煎盐者的面前是熊熊燃烧的烈火(不是一般之火,而是烈火)。

先请读者自己想想读后的感觉,笔者会在后面谈谈拙见的。

其次看后两句:“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走出门前炎日里”一句,至少也有三个意思:一是“走出”一词,告诉读者“灶户”离开了煎盐时面对烈火的“低草房”;二是“门前”一词,说明他们没走多远,就在“低草房”旁边;三是说他们离开了“烈火”,却又靠近了“炎日”。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读者要问:他们离开“烈火”,到“炎日”之下干啥呢?别急,看了最后一句你就明白了,也就无语了!

“偷闲一刻是乘凉”一句,明面儿上也写了三个意思:一是用“偷闲”一词,说明“灶户”要休息一会;二是用“乘凉”一词,说明“炎日”下就是凉爽所在;三是用“一刻”一词,说明他们在“炎日”下“偷闲”,也只有极短一点时间。不知读者看后,有何思索。


2.jpg


最后看诗人的写作艺术。

1. 源于生活,聚焦典型。

这首诗反映的是当时盐民生活的真实情况,但它只是一个侧面,决非说他们月月如此,天天如此。然而,诗人要表达的主题是当时盐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痛苦生活,那就必然会把镜头对准最能突出其生活特点的那事、那时、那人。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创作要聚焦典型。这一点,吴嘉纪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这首诗的内容是源于生活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诗人从小就生活在江苏泰州(也就是当时的东台县),该县的东淘又名安丰场,在明清两代,是我国沿海最大的盐场之一;此处汇集着大批的盐商,他们靠买盐卖盐发财致富,而大量盐民却靠艰辛的劳动苟活。吴嘉纪长期生活在这群“灶户”中间,所以,他的诗其实就是大量盐民生涯的真实记录。而这首《绝句》就是他拍下的最能反映盐民痛苦生活的一个镜头。他以高明的艺术手法,给读者带来震撼心魄的冲击力。

2. 环环紧扣,层层递进。

这首诗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都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例如,“白头灶户低草房”与“六月煎盐烈火旁”,两句连在一起,共同写出了住在“低草房”的“白头灶户”,在“烈火旁”“六月煎盐”的情况,这两句缺了哪句都不行。再如,“六月煎盐烈火旁”与“走出门前炎日里”两句,紧密相扣,写出了盐民终日不是在“烈火”中煎熬,就是在“炎日”下暴晒。……进一步揭示了盐民苦日子会伴随他们一生的社会现实。

3. 特殊的衬托与对比手法。

这首诗的诗眼或叫点睛之笔是后两句:“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很明显,这里用的是衬托与对比的手法。为什么又说它特殊呢?我们先回忆大家都熟悉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与“赤

日炎炎似火烧……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种写法也叫衬托与对比吧?但是,这首诗却独辟蹊径,一是用“烈火”与“炎日”对比,告诉读者,比之“烈火”,那“炎日”算得了什么?不仅如此,历代多少文人多用在“炎日”下劳动,来形容下层百姓的艰辛,可罕见有人写出在“炎日”下休息一会,当做“乘凉”的诗句。谁都躲着“炎日”,而有人却觉得能待在其下,就是“乘凉”,就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其实即使是这种幸福,也只能享受“一刻”,因为他们马上又得回到“烈火”之中去。也许有人说,这就是反衬的手法而已。是的,但,这首诗的反衬却是特殊的,因为这种特殊的手法所描写的正好也是特殊的对象啊!

啊,诗人写毕“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这两句诗后,似乎很高兴的样子!是的,诗人正在为与他朝夕相处的盐民能获得这样“一刻”“偷闲”“乘凉”的机会,而笑着,而哭着……

写不下去了,因为笔者笑不了,也哭不出来……吴嘉纪先生千古!


微信图片_20201209120812.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