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马上作》赏析 / 李淑章

2025-07-11
来源:中国观网华北区

      这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李淑章教授连载于《北方新报》的原稿,经作者同意,观网将连续转载,供读者阅读欣赏。


关于作者本网简介如下∶

李淑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内蒙古国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

主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演讲学”“中华优秀古诗文”等课程。

先后在全国及内蒙古报刊上发表人文方面的论文数百篇。

2022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淑章谈古诗词》。


李淑章.jpg


《北方新报》“淑章谈古诗词”开栏的话

如果你想走近中国经典古诗词,那么,就来读读“淑章谈古诗词”吧。李淑章教授是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最近有专著《中华绝美古诗词百首解析》出版,在全国发行。多年来,李淑章教授一直为本栏特约撰稿人。李老谈古诗词,从讲作者故事入手,以独特视角娓娓道来,陪伴读者欣赏作品,视野开阔,知识点多,间有指谬匡正,给人启示多多。正是:淑章一席谈,经典显真传。


1.jpg


戚继光《马上作》赏析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一、简介作者并讲几个有关他的情况。

戚继光(公元1528 年-1588 年),明代著名的抗击倭寇的将领、军事家,山东登州人。他一生驰聘疆场,转战南北,战功赫赫。下面讲讲有关他的其他情况。

1. 从小就是“孩子王”。

人常说“将门出虎子”,这话用在戚继光身上,一点不假。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当时就是一个有名的将军。可以想见,他对自己的儿子会怎样培养。戚继光不仅从小继承了戚家武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而且饱读各种经书,还特别喜欢读父亲写的书。

传说当地有个“小黑霸”,总是仗着他身高体壮,欺负别的孩子。有一次,他骑在一个孩子的脖子上,逼人家学狗叫。戚继光路见不平,抡起拳头把那“小黑霸”痛揍了一顿。此后,戚继光就成了“孩子王”。他特别喜欢带领小伙伴玩打仗的游戏。他还把从书上看到的战术用到游戏之中。

2. “戚家军”威名赫赫,倭寇闻风丧胆。

戚继光在父亲的熏陶与培养下,从小读书习武。父亲去世后,他凭借自己的实力,考中了武举。之后他也成为一位带兵的将领。当时,倭寇(是指日本人为中心的海盗,不得误认为日本军队;倭,读wō,我国古代称日本人为“倭人”)在山东、浙江、福建等地非常猖獗,而那里的明军腐败,战斗力很弱,以致百姓叫苦不迭,无法生存。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戚继光得到了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胡宗宪的重用,成为参军,被派到了浙江。他刚到浙江,发现原来卫所的军队不善于作战,而金华、义乌的民众向来矫捷勇猛。于是,他召募那里的三千农民和矿工中的青年人,对他们进行作战技术的训练,最后成为一支特别精良的队伍,人称“戚家军”。

有一次,猖狂惯了的倭寇仗着人多势众又来骚扰,三个倭寇首领率众气势汹汹地攻来。戚继光懂得“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他跳到一个高处,张弓搭箭,嗖- 嗖- 嗖,一连三箭,就把三个倭寇首领射倒。以后,只要听到戚继光与“戚家军”这几个字,倭寇就吓得胆战心惊。

还有一次,他率领的队伍先后打了九仗,连战连捷,歼灭与俘获倭寇几千人,而“戚家军”只有数人伤亡。

“戚家军”与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3. 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后世不忘这位爱国抗倭英雄,现在浙江省台州市建有戚继光纪念馆。纪念馆的廊柱上有两副楹联,其中一副为“名播千秋昭典籍,身经百战著勋功”。纪念馆的一面屏风上,还写着他的著名诗篇《马上作》。可见,这首诗是戚继光南征北战、赤胆报国的写照。

二、解释部分词语:1. 南北驱驰:戚继光曾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宼,又曾镇守过北方边疆;所以,写作“南北驱驰”。2. 主:指明朝皇帝。3. 江花边草:江花,主要指南方江畔之花;边草,主要指北方边塞之草。4. 横戈:指手里握着兵器。

三、赏析这首诗。

《马上作》是他骑在马上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广为流传的原因,估计是因为它可以概括英雄的豪情壮志,是他戎马倥偬、赤心报国一生的生动写照。

先分析前两句:“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南北驱驰”即是南征北战的意思。但,这里必须说明一点,戚继光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之后,又被派到北方征战,同样立了大功。所以,“南北驱驰”不是虚指,而是实写。“报主情”当然是指报答皇上对他的信任与恩情。在封建社会,历代的文臣武将,他们觉得忠于皇帝与为百姓效劳,这二者是统一的。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前面的解释中,已经指出“江花”是指南方江畔之花,“边草”(有的版本写作“边月”)是指北方边塞之草。   “江花边草笑平生”中的“平生”就是一生的意思。诗中的“笑”字,

除了使我们体会到“江花”与“边草”是诗人戎马倥偬的一生的见证之外,应该更有丰富的内涵。这一点,容笔者在分析这首诗的写作艺术时再说。

接着分析后两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第二句中的“平生”一词,已经表达了诗人一辈子的事业就是“南北驱驰”,第三句“一年三百六十日”,则进一步写出他的这种“驱驰”不是断断续续的,更不是有张有弛的,而是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天天如此。总之,“南北驱驰报主情”,写出了这种“驱驰”的初衷之坚定;而“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写出了这种“驱驰”的空间之广袤与时间之漫长。

但,这种“驱驰”遭遇之艰难与奋斗之安危等具体情况,从二、三两句中是看不出来的。只有看完诗的最后一句,读者才会对这首诗与这首诗的作者有本质的了解。你看,诗人“一年三百六十日”都在“马上”,都在“横戈”,都在不停地在“行”着:不是在策马飞驰,便是在马上杀敌。

这一句把诗人一生中危险的历经、奋斗的艰辛,以及风餐露宿、刀光剑影的战斗情景,还有他的那种智勇双全与叱咤风云的魅力,全都表现出来了。所以,这最后一句,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笔者相信,当你联系前三句,真正读懂这句诗后,心中必然会顿生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敬之情!


2.jpg


最后,总起来讲讲这首诗的写作艺术。

1. 绘声绘色的艺术。

先说说绘色。“江花”与“边草”,虽然没有写它们的颜色,但,读者看到“江花”与“边草”,都会有自己的想象,在眼前出现他们看到过的颜色。此外,不同的地域与不同的季节中,其颜色也会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诗人笔下的“江花”与“边草”绝非某日某月某年的花草,而是一生中无数个春夏秋冬诗人所感受到的花草。所以,“江花”不会只是鲜红的,它也可以是黄的、紫的、白的;“边草”也不会只是绿色的,它也可以是黄色的、杂色的。可见,诗中“江花边草”是暗用了绘色艺术。这样写,不仅与“南北驱驰”“一年三百六十日”融为一体,而且表现出诗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豪迈人生。这也可以使我领会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写作艺术,不是为了追求形式的动人,而是为其内容服务的。

至于绘声,读者想必从“笑平生”,以及“横戈”与“马上行”这样的诗句中,自有更美好的体会。不赘。

2. 拟人与夸张的艺术。

“江花边草笑平生”很明显,是拟人艺术。而这“笑”,不仅是幽默,也不仅是移情于景,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对美好家国的无比爱恋之情。这就进一步告诉读者,为了保卫有着美丽“江花边草”的这片热土,诗人是甘愿献出一切的。诗人赋予这个“笑”字的,至少应有两个方面:一是“江花边草”在与诗人逗笑,“哈哈,你一辈子跑来跑去的,是不是辛苦并快乐着呀!?”二是诗人与“江花边草”无数次邂逅,总在喜笑颜开,互相问好。可见,诗人用拟人艺术写出“江花边草笑平生”这样的句子,正是他浓浓爱国之情的自然流露。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这两句当然是夸张艺术。其中“都是”二字,有的版本写作“多是”,大概觉得用“都是”有吹牛之嫌,而用“多是”则比较谦虚。其实,谁都知道,二者都是夸张的写法。但笔者觉得,这“都是”二字,更能够表达诗人马不停蹄、连续作战的豪迈气魄与奋斗精神。

3. 前后照应与动静结合的艺术。

前后照应,突出的表现有两处。一是“南北驱驰”与“江花边草”之间的相互照应:“南”照应“江花”,“北”照应“边草”;二是“驱驰”与“马上行”之间的相互照应。这样的照应艺术,不仅真实地写出了诗人一生的军旅生涯,而且表现了诗人一生征战的乐观主义精神。

动静结合,不仅指对人与物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而且指此二者必须是紧密相连,丝丝入扣。这首诗就达到了此种完美。你看,“江花边草”是静态描写,而“笑平生”显然是动态描写。但,这“笑”却又是处于静态的“江花边草”发出的。“笑”的动态与“江花边草”的静态紧密相连,这岂非动静结合?而且这种动静结合的艺术又同绘色、拟人等艺术联系在一起,最后在无意中达到了多维度艺术的境界。

以上赏析,可以看出戚继光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保家卫国的英雄,而且在我国文坛也占有一席之地的。


微信图片_20201209120812.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