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李淑章教授连载于《北方新报》的原稿,经作者同意,观网将连续转载,供读者阅读欣赏。
关于作者本网简介如下∶
李淑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内蒙古国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
主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演讲学”“中华优秀古诗文”等课程。
先后在全国及内蒙古报刊上发表人文方面的论文数百篇。
2022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淑章谈古诗词》。
《北方新报》“淑章谈古诗词”开栏的话
如果你想走近中国经典古诗词,那么,就来读读“淑章谈古诗词”吧。李淑章教授是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最近有专著《中华绝美古诗词百首解析》出版,在全国发行。多年来,李淑章教授一直为本栏特约撰稿人。李老谈古诗词,从讲作者故事入手,以独特视角娓娓道来,陪伴读者欣赏作品,视野开阔,知识点多,间有指谬匡正,给人启示多多。正是:淑章一席谈,经典显真传。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简介作者,讲几个有关作者的故事。
辛弃疾(公元1140 年-1207 年),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他21 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他的诗词表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诗词是吟诵祖国河山的。读者从下面的几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生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与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1. 少年时立志恢复中原。
北方被金人占领后,辛弃疾的祖父辛赞被逼在金国任职。但他始终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常常带着孙儿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所以,辛弃疾少年时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志向。
2. 参加耿京揭竿起义的队伍。
在金国的统治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活非常痛苦。山东农民耿京领头揭竿而起,声势浩大,狠狠地打击了金兵的气焰。这时,同是山东人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队伍。耿京和辛弃疾精诚团结,打了好多次胜仗。很快,起义军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于是,耿京就派辛弃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联系,以便联合起来把金兵赶走,恢复中原。
3. 活捉叛徒张安国。
辛弃疾接受南宋的使命归来的途中,得知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他悲愤至极,便挑选了五十名勇敢健壮的将士,立即骑马飞驰到驻有几万人的敌营,如入无人之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活捉了叛徒张安国。辛弃疾把张安国捆在马背之上,又带到南宋朝廷面前斩首。那年,他才二十三岁。辛弃疾写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虽然写的是别人,但恐怕也有弦外之音。
4. 一心报国,而壮志未酬。
辛弃疾南归以后,开始还受到皇帝的重用,他也曾写过《美芹十论》《九议》等,向皇上献上战守之策。但由于当时掌权者多为投降派,结果辛弃疾被弹劾卸职。从43 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
闲居达20 年之久。后来虽然又被起用,但终于没能实现他恢复中原的志向。
辛弃疾逝世时是68 岁,谥号“忠敏”。
二、部分词语注释:1. 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是题目。2. 茅檐:茅屋的屋檐。3.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江西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4.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5. 翁媪(ǎo):老翁与老妇。6.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三、赏析这首词。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湖名,在今江西上饶市城外,原来无名,后因辛弃疾曾隐居于此,又因他写有“枕澄湖如宝带”之诗句而命名曰“带湖”)期间。他在闲居的年月里,非常关注农村生活,而且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词作。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下面就讲讲笔者对这首诗的浅见。
1. 先说说上阕四句所描绘的情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别看这两句只有九个字,可它不仅写了一座茅草房屋,而且展现出房屋的三个特点:一曰低矮而小巧,二曰房屋近处有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三曰小溪边是绿绿的小草。这哪里是文字,简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田园画。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写得更有意思。所写的人物是“翁媪”:“翁”是老爷子,“媪”是老婆子。人物的外貌是“白发”,所写事件是翁媪饮酒且醉,是醉中的相互说笑。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吴音”与“谁家”这两个词的神来之笔。“吴音”,是指吴地的地方话,而作者当时闲居的江西上饶,春秋时就属于吴国。这就暗中告诉这首词的写作地点。“谁家”,这恐怕是作者有意卖关子。我们可以猜想,作者也许在“翁媪”“相媚好”之时突然成了“谁家”的不速之客。至于他是否与“翁媪”对饮、说笑,是否向“翁媪”虚心学习“吴音”(辛弃疾是山东人),那就不得而知了。这样看来,笔者说“吴音”“谁家”这两个词是神来之笔,是不是也有一点道理呢?相信读者对辛弃疾这首词会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2. 再说说下阕四句所描绘的情景。
下阕四句写了“翁媪”三个儿子的形象。我们可以把这四句话比作绘画中的三幅“速写”。
作者的本义恐怕是想简介一下“翁媪”的三个儿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是不是可这样写:“大儿地里劳动,中儿学做营生,小儿最是顽皮,玩耍不知西东!”
可作者毕竟是大家,他在简介一个个人物时,也善于把语言变成一幅幅的“速写”,使他所介绍的人物跃然纸上。
你看,词中的第一幅“速写”:“大儿”溪东豆地锄草图。
于是,读者眼里仿佛看到了潺潺流淌的小溪,看到了一片种着豆子的农田,看到了身强力壮的挥着锄头的小伙子,还可能听到锄草时发出的沙沙沙的声音。
至于第二与第三幅“速写”所呈现出来的形象,读者定会有自己的想象,恕不啰嗦。
3. 最后总起来说说这首词的写作艺术。
一是写人写物均做到了有声有色。
例如,“青青草”是绿色,“莲蓬”是粉色;“吴音”传递的是人的声音,“溪”与“锄”传递的是物的声音。
二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例如,“茅檐低小”与“青青草”是静态描写,而“相媚好”与“正织鸡笼”则是动态描写。而且,如果联系全诗细细考虑,就会感到这两种描写手法,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三是善于炼字。
例如,一个“媚”字,也许会使读者看到那茅屋里微醉中的两位老人。她们俩身体晃荡着,相互依偎着,说笑着,甚至搂抱在一起亲昵着……如果把这首诗讲给老头老太太(尤其是乡村老者)听,笔者相信,一定会引起他们的共鸣,说不定会使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呢!
再如,一个“卧”字,就极其生动地写出了“小儿”趴在溪边剥吃莲蓬的神态。如果再把这个“卧”字与“亡赖”联系起来琢磨,读者恐怕就不仅会看到“小儿”活泼顽皮的样子,说不定也会像词中的“翁媪”,从心里说出“最喜”这两个字来。
顺便说一句:笔者在李纲写的《病牛》一诗中,也曾讲到“卧”字的妙用;但那首诗中“卧”字的含义与所在语境,与这首词是迥然不同的。这里啰嗦一句,请读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