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春日》赏析 / 李淑章

2025-06-30
来源:中国观网华北区

       这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李淑章教授连载于《北方新报》的原稿,经作者同意,观网将连续转载,供读者阅读欣赏。


关于作者本网简介如下∶

李淑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内蒙古国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

主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演讲学”“中华优秀古诗文”等课程。

先后在全国及内蒙古报刊上发表人文方面的论文数百篇。

2022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淑章谈古诗词》。


李淑章.jpg


《北方新报》“淑章谈古诗词”开栏的话

如果你想走近中国经典古诗词,那么,就来读读“淑章谈古诗词”吧。李淑章教授是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最近有专著《中华绝美古诗词百首解析》出版,在全国发行。多年来,李淑章教授一直为本栏特约撰稿人。李老谈古诗词,从讲作者故事入手,以独特视角娓娓道来,陪伴读者欣赏作品,视野开阔,知识点多,间有指谬匡正,给人启示多多。正是:淑章一席谈,经典显真传。


1.jpg

朱熹的《春日》赏析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的作者是朱熹,他生于公元1130 年,逝世于1200 年。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洲病叟等,谥号文,所以又称朱文公。他的祖籍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人们常说的朱子,就是指朱熹的。他是弘扬儒学的大师。所谓“四书”,原是这么一回事:朱熹对《论语》进行了注释,又从《礼记》中摘出《大学》和《中庸》,再配上《孟子》,写成一本《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四书”的名称就这样流传下来。1972 年,毛泽东主席赠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就是《四书》。


3.jpg


下面讲两个有关朱熹的故事:

一、朱熹的父亲叫朱松,是做官的,很有学问。他对儿子朱熹进行严格的教育与培养。大概是朱熹四岁时的一天,朱松指着天告诉儿子说:“这就是天。”朱熹立刻问道:“天上有什么东西?”又有一次,朱熹问父亲:“地又是什么?”还有一次,朱松指着太阳说:“这是太阳。”朱熹问:“太阳待在哪里?”朱松回答说:“待在天上呀 !”朱熹又追问道:“天又待在哪里?”总之,朱熹从小就好奇,不管看到听到什么,都要刨根问底,往往弄得得父亲无法回答。

二、成年后,朱熹也当过官。一次,他到同安县上任时,中途去拜访一位学者郑樵。郑樵把朱熹迎进门后,端出一碟姜和一碟盐来招待他。朱熹的书童见了很不高兴。过了一会,朱熹把自己写的手稿恭恭敬敬地递给郑樵,请求给予指正。郑樵接过手稿,放在桌上,然后点燃了一支香。香烟袅袅,屋内顿时缕缕芬芳。不料就在这时,窗外吹进了一阵风,把手稿一页一页地翻动起来。而郑樵站在原地,动也不动。过了好一会儿,他把手稿还给了朱熹。此后,郑樵与朱熹促膝交谈,据说谈了三天三夜。

告别郑樵后,朱熹和书童出了门。书童对朱熹说:“那老头子对待相公好无礼呀:不拿出好酒好菜,也就罢了,但也不能只拿一碟姜和一碟盐呀!”朱熹听了笑道:“这你就不懂了:姜,长在山中;盐,从海上来。有山有海,这是大礼呀!”书童又说:“我发现相公恭恭敬敬地向他请教,可他却连手稿都不看一下。”朱熹又解释道:“我告诉你吧: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哪!风吹来翻动手稿的时候,他就在看了;风停了,他也看完了。后来,他给我提了不少的好意见,这次拜访他,我的收获太多太多了!”

上面两个故事源于史书与民间传说。这些故事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朱熹虚心求教的态度与严谨的治学精神。


2.jpg


下面就来具体解释解释这首诗。

首先,讲几个词语在诗中的含义:1. 胜日:晴朗的日子。2. 寻芳:字面意思是寻找花草,实际上是指游春、踏青。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滨:水边。5. 光景:风光与景象。6. 一时:同时。7. 等闲:平常,容易。

8. 识得:识别,了解。

其次,试用白话翻译这首诗。

风和日丽的一天, 我到泗水之滨游春;

风光与景象同时焕然一新。

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东风的模样,因为万紫千红都是春的化身。

最后,对这首诗作进一步的赏析。

单从文字上看,这显然是一首咏春诗 , 其实不尽如此。这首诗至少有两个特点值得说说。

第一个特点:字字句句前后照应。

第一句“胜日寻芳泗水滨”,七个字便点明了时间、地点与事件:时间是“胜日”,即风和日丽的日子;地点是“泗水滨”;事件是“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三者合在一起,是总写,用的是说明的写法。

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与前一句紧接着,是具体描写春日看到的美景。“一时新”,告诉读者,春回大地,风光与景象同时变得清新而奇妙。“无边”一词写出春天的风光与景象到处都是,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为下面的诗句作了铺垫。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是由“无边光景”引出,是议论兼抒情的写法。因为光景无边,才可以“等闲识得”。而且“识得”二字又与第一句中的“寻”字相照应:由于痴情地去寻觅,所以,才能“识得”;否则,即使光景无边,对某些人也毫无意义,因为他们无动于衷。所以,“东风面”(指春天的美好容貌),只在真心喜欢它与痴情爱慕它的人面前,才展现其全部美丽的。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万紫千红”的景象,不是别的,它们是春的化身。一是说,春天展现出来的美丽是“万紫千红”;二是说,诗人从“万紫千红”的景象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所以,“万紫千红总是春”不仅回答了为什么说“等闲识得东风面”的问题:因为到处“万紫千红”,所以才“等闲(容易)识得”;而且回答了“万紫千红”的根据:因为光景无边,才可说“万紫千红”。

第二个特点:寓情和理于所写景物之中。

泗水之滨,是在山东,而山东早被金人侵占。朱熹从未到过北方,怎么可能在泗水之滨“寻芳”呢?

既然如此,朱熹为什么这样写呢?难道是有意杜撰?其实,这里暗藏着一种情怀,寄托着一个道理。我们知道,朱熹是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对孔子是极其崇拜的。孔子曾在山东洙水与泗水之间讲学,教弟子弹琴唱歌。因此,“泗水”就是借代孔子所在。而“寻芳”则是隐喻到圣人那里寻找济世之道,寻找复兴宋王朝之道,即收复河山之道。“万紫千红”是比喻孔子的人格魅力,和他斑斓丰富的学问与技艺。这就是泗水之滨的“东风”(即春风),只有它才能使万物复苏,使国家恢复元气。

所以,《春日》这首诗,通过他所写的意象,不仅寄寓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而且深藏着宇宙的丰富哲理。

文章结束之时,我想到了朱熹写的另一首诗《观书有感》,全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哲理小诗。鉴,镜子。渠,它;指方塘里的水。那得,即哪得;当哪能讲。如许,像这样。源头活水,是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东西,如同打开了一面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在来回走动。它怎么如此清澈呢?原来它的发源地有活水不断地流来呀!不知你读后有何感想。

另外,还想告诉读者,朱熹纪念馆坐落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文公山景区内。请想想:朱熹纪念馆为什么要建在那里?为什么叫“文公山”?如果有机会到上饶市婺源县,你可以瞻仰瞻仰这座纪念馆。


微信图片_20201209120812.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