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李淑章教授连载于《北方新报》的原稿,经作者同意,观网将连续转载,供读者阅读欣赏。
关于作者本网简介如下∶
李淑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内蒙古国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
主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演讲学”“中华优秀古诗文”等课程。
先后在全国及内蒙古报刊上发表人文方面的论文数百篇。
2022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淑章谈古诗词》。
《北方新报》“淑章谈古诗词”开栏的话
如果你想走近中国经典古诗词,那么,就来读读“淑章谈古诗词”吧。李淑章教授是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最近有专著《中华绝美古诗词百首解析》出版,在全国发行。多年来,李淑章教授一直为本栏特约撰稿人。李老谈古诗词,从讲作者故事入手,以独特视角娓娓道来,陪伴读者欣赏作品,视野开阔,知识点多,间有指谬匡正,给人启示多多。正是:淑章一席谈,经典显真传。
杜牧《山行》赏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首先,说说作者及有关他的几个故事。
杜牧(公元803 年——约852 年),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对《孙子兵法》还有过研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在唐代说来,也就是长安一带的人。人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大杜”。他中进士后,曾先后当过黄州、池州、睦州三州刺史(大体相当于现在的省级或市级长官),还担任过考功郎中(考查官员功过的官员)的职务,还当过中书舍人(五品以上的官员,有为皇帝起草诏书的资格)。因为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后世人们称他为“杜樊川”,当你看到《樊川文集》时,就应知道那是杜牧的诗文集子。
杜牧虽有非凡才华,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生不得施展,这些都使他泱泱不快,刚过 50 岁,就离开了世界。
下面说说有关杜牧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有关《阿房宫赋》。
杜牧考进士之前,来到东都洛投奔当时的太学博士吴武陵。吴武陵看了杜牧的诗文,尤其是看到他写的《阿房宫赋》,非常惊讶。于是吴武陵就去拜见主考官礼部侍郎崔郾(yǎn),他对崔郾说:“您不是为君王选拔人才吗?我现在就为您推荐一个人才。”说着,他就捧起手中《阿房宫赋》的文卷朗读起来。崔郾听了,也很赞赏。吴武陵趁机说:“那就请点他为状元吧!”崔郾说:“不行,状元已有人选了。”最后,吴武陵生气地说:“既然前几名都不行,那就让他得第五名。否则,你就把这篇赋还给我!”
看到吴武陵生气了,崔郾就说:“好多人都说杜牧放纵随便,不拘小节。但是我还是按照您的话去做就是了。”
第二个故事:关于杜牧的放荡不羁。
1. 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后来当了宰相)手下当官,牛僧孺很赏他的才华,但对他的放荡不羁很不放心,劝他切莫“风情不节”。大概杜牧并不承认,于是,牛僧孺拿出兵卒们对他行踪的记录给他看,结果杜牧羞得满脸通红。
2. 杜牧曾在扬州待过十年,离开扬州时,写过《赠别》诗两首,其中一首很有名,“豆蔻年华”这个成语就源于此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说明他对于那里的某一个女孩子很有感情。
3. 杜牧在宣州当官时,曾到湖州游玩。湖州姓崔的刺史不仅盛情款待他,还把不少美女叫来任他挑选。可杜牧一个也看不上。后来,杜牧发现一位乡村老妇人带领一个大约十几岁的女孩子,杜牧看了惊呆了,觉得这才是天姿国色。于是,杜牧便把母女俩请来谈话。杜牧同她们约定说:“不到十年,我一定会来这里作刺史。如果过了十年不来,那就随你们了。”女孩的母亲同意了。后来,杜牧真的当了湖州刺史,但时间已经过了十四年,那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而且生了三个孩子了。杜牧见到老妇人后,就送了她一些礼物。杜牧写过这样一首诗,应是对这件刻骨铭心事情的纪念吧:“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由此可以看出,杜牧虽然有点放荡,但他对待爱情还是严肃的。
其次,解释部分词语:1. 山行:在山中行走。2. 寒山:指深秋时的山,因为天凉了。3. 白云生处:白云袅袅升腾的地方。4. 斜(xié):旧读 xiá,有伸向或倾斜的意思。
最后,赏析这首诗。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的含义。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解释说:首句是“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这样解释,读者恐怕不好理解。笔者认为,“远上”不是指诗人的动作,而是指“石径”的趋势。这句诗是说,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径”向着远处的“寒山”攀援上升。读者应该熟悉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诗句,诗中的“远上白云间”与“远上寒山”,其用法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王之涣写的是黄河的去向,而杜牧写的是“石径”的趋向而已。
二、对“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理解。
有的版本写为“白云深处有人家”。笔者觉得,“生”字更能显示全诗的意境,也更能体现杜牧的诗才。“深”,表现出来的仅是白云的浓度与厚度,毫无动感;而“生”,不仅描绘出白云的升腾飘动的旖旎状态,而且使大自然也获得了生命,也给那山里的“人家”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三、“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字异解。
个别人以为“坐”就是坐着的意思,可经人指出后,便知道应是“因为”的意思。这样,这句诗就应翻译为:因为夕阳映照着迷人的枫林晚景,所以诗人停下车来欣赏。但,笔者总觉得把“坐”解释为“因为”不仅索然无味,而且有煞风景。查《百度百科》,看到一个解释:“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所举的词语是“坐商”与“坐庄”。受此启发,我又想到“坐享其成”与“坐失良机”这两个成语。于是,我忽然悟出:“停车坐爱枫林晚”之“坐”,与前面所举的词语中的“坐”所表达的,应该相同,都是“常驻”或“不动”的意思。所以,这句诗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诗人停下车来,一动不动地欣赏着夕阳映照着迷人的枫林晚景!”这样解释,这句诗是不是就立刻变成了一幅人物与景物交相辉映的图画了!
四、“霜叶红于二月花”之“霜”与“于”两字的妙用。
“霜叶”一词可以指经霜打过的树叶,而在这首诗里却明明指的就是枫叶。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写成“枫叶红于二月花”呢?笔者觉得诗人是不是会考虑到以下这两个意思:一是他看到的枫叶是秋天经霜打过的,其色彩更加鲜艳;二是这个“霜”字里,还暗藏着他心中的小秘密呢。
有人认为“红于”就是“红如”的意思,于是,把“枫叶红于二月花”解释为,枫叶好像二月花那样红。“于”是可以当“如”讲的,但“于”还可以当“比”讲啊。例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中的“于”,以及荀况《劝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的第二个“于”字,都当“比”讲。所以,杜牧这句诗中的“于”也该当“比”讲。因为当“如”讲,那“霜叶”与春花一样, 不过是美艳而已;而当“比”讲,那就不仅写出“霜叶”鲜红的色彩,而且揭示出枫叶不畏寒冷, 经得起风霜考验的特点。
五、纵观全诗,笔者总觉得这首诗似乎不仅仅是写秋天的美景,恐怕其中寄寓着诗人的某种思想与情怀。
1. 首句写远上、寒山、石径等,字面上当然是写远山之寒冷,写山路之曲折,写攀登之艰难;但诗人杜牧是不是也在自喻他的人生道路呢?
2. 那“白云生处”的“人家”,字面上是说,天色晚了,这“人家”正是诗人之投宿之处;而另外是不是也暗示诗人所向往的理想所在。
3. 第三句中的“坐”字上面已经做过解释,这里只说说诗人可能弹奏出的弦外之音。很明显,这首诗字面上要表达的就是,诗人已经在远处看到了白云缭绕里的“人家”,即目标已经选定,可他并不急忙到那里去,因为他在通往“人家”的途中忽然遇到了绝美的景物,他要停下来专注地欣赏欣赏。一个“晚”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与惊喜后的恋恋不舍之情。你看:因为是傍晚,那就必然会有夕阳;而有了夕阳,才会有绚丽的晚霞;而有了绚丽的晚霞,才会有被映得红艳艳的枫叶。于是,诗人才会停车驻目,流连忘返。
至于,他如此赞美“霜叶”,究竟是在赞美他的“偶遇”,还是自我欣赏他的人格,那恐怕只有他自己明白,别人就不得而知了。相信读者会联系杜牧的性格特点与所接触的各色人物,去想象或猜想其中的奥秘的!
4. 最后一句是“霜叶红于二月花”。 从字面上看,这当然是用对比的手法在赞美“霜叶”的特点了。但其真正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是在赞美诗人所遇之朋友的高尚情操吗?是在寄托自己美好的内心与坚强的品格吗?抑或是要表达他作为一个德艺双馨、文武双全的忠义之臣,虽历经风吹霜打,仍然比那些艳丽入眼的人物还要经得起挫折与考验呢?这一切都有可能,但这一切又可能是笔者的胡思乱想。好在有个词语叫“见仁见智”,于是,一切都可以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