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胜局村名来历初考》作序/丁志平

2025-10-25
来源:观网华北区

8.jpg


为《全胜局村名来历初考》作序



这篇关于察哈尔右翼前旗玫瑰营镇全胜局村名的考证文字,始笔于今年春天,亦源于一份深埋心底的故土情结——我生于此村,幼年虽迁居乌海,却始终对“全胜局”这个村名的由来怀揣好奇。

最初查阅《乌兰察布盟地方志》,仅知村庄建于1906年,其名来历却无一字记载。这份空白,反倒让我生出了寻访真相的执念,决意从乡邻口述与文史资料中探寻线索。无奈上辈长者多已离世,文献亦寥寥无几,考证之路从一开始便布满阻碍。我曾推测村名与镖局有关——同属察右前旗的三成局村,在《乌兰察布盟地名志》中明确为镖局旧址,且全胜局村东4公里的高宏店、老官路村,恰是晋商赴大圐圙的官道。可遍查史料后,终究未能找到佐证,这一假设只得搁置。

转机始于思路的转变。当我将目光投向清代蒙地放垦历史,村里那处名为“孔督梁”的坡地,让我联想到可能与当年的垦务官员相关;再加之村中族人多为山西、河北“走西口”后裔的史实,线索逐渐清晰,遂草成《全胜局村名来历初考》一文。

幸甚!10月间,我得见《察哈尔右翼前旗地名志》,其中对全胜局村名来历有着详实记载。这份官方权威史料,不仅印证了此前的探究,更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今日将这篇初考拙作刊出,无关学术深浅,只为以文字为念,致敬乌兰察布这片沃土,也安放一份对桑梓故里的赤诚热爱。


全胜局村名来历初考

丁志平


(内蒙古乌海市自然资源局   016000)

   摘要:全胜局村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玫瑰营镇东部4公里处,其形成与命名深刻反映了清末察哈尔"五苏木"蒙地放垦、移民汇聚及蒙旗基层行政遗存的历史背景。本文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调查,从历史基底、村落雏形、功能成熟到文化内核四个维度,系统梳理了全胜局村的形成轨迹。研究表明,该村1906年建村,源自"五苏木"蒙旗行政体系,依托"孔督梁"行政遗存发展,因垦务站点"尽数完成任务"而得名"全胜局"。这一过程体现了蒙地旧制、垦务政策与移民文化的三重融合,为研究清末察哈尔地区行政变革与移民社会形成提供了典型样本。

关键词:全胜局;五苏木;孔督梁;蒙地放垦;走西口;村落形成

0   引言

全胜局村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玫瑰营镇东部4公里处。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名字,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清末察哈尔"五苏木"蒙地放垦、移民汇聚及蒙旗基层行政遗存紧密相关。

1   "五苏木"与"孔督梁":历史的行政印记

全胜局所在区域,在清末大规模放垦前属于察哈尔蒙旗"五苏木"的核心范围。"苏木"是蒙古语,意为基层行政单位,五苏木的驻地在袈裟庙一带,管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高宏店地区。

在蒙旗行政体系中,苏木设"章京"为主要长官,下设"孔督"(也写作"坤都""孔都")作为辅助官职,负责传达政令、登记户籍、协管旗务等工作。全胜局村南的"孔督梁"这一地名,很可能就是当年"孔督"办公或活动的地方,是这一行政架构在地理上的遗存。

虽然目前没有发现明确记载"全胜局即五苏木"的官方文献,但从行政区划沿革、地理位置重合度以及民间一直称全胜局为"五苏木"的习惯来看,全胜局无疑是历史上五苏木地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黄家梁聚族而居:村落雏形的形成

1902年,清政府推行"放垦蒙地"政策,贻谷奉命督办蒙旗垦务,大量山西、河北等地的"走西口"移民涌入五苏木地区。为了适应蒙地的耕作条件、降低生存风险,原本散居于南沟、顾二洼、大井滩等地的居民,逐渐向地势平坦、水源集中的黄家梁聚集。

这种聚居有其必然性和实用性:

(1)地理位置适中,靠近"孔督梁",便于与新旧行政体系对接;

(2)地势开阔,适合大规模开垦;

(3) 聚居有利于劳力互助、水源共用,共同解决农具短缺等问题;

就这样,零散的聚落逐渐整合,形成了全胜局最初的聚居形态。

3   "全胜"之名:从垦务站点到村名

随着黄家梁聚居人口的增加,该区域被正式纳入"五苏木"蒙地垦务管理范畴。1906年前后,这里设立了基层垦务站点,负责土地清丈、押荒银征收、移民安置等工作。由于在各项垦务事务中"尽数完成任务",这个站点被人们俗称为"全胜局"。

后来,随着村落的固化和发展,"全胜局"从一个功能性的称呼逐渐演变为正式的村名。这一命名既符合清末垦务机构"以功能命名"的惯例(如邻近的"合义局""永顺局"),也寄托了移民们对"诸事顺遂"的美好愿望。

据多方资料显示,全胜局村最初可能有"全顺居"、"全顺局"、"全盛局"等不同称谓,后逐渐统一为现名"全胜局"。村名演变可能与当时地方官员根据发音习惯而定名有关。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见过"全盛局"的记载,在对罗雄弟弟的访谈中也了解到,其父亲的民兵证上登记的村名为"全盛局",但该证件实物未能见到。此外,罗雄回忆称,原大队村主任李有生曾告诉他,"全胜局"这一村名与当地顺利完成放垦任务有关,并表示手中保存有相关文字资料。令人遗憾的是,李有生已去世,这些珍贵的村史资料无从得见。笔者还咨询了小学老师冀永明,他表示曾参与编写《全胜局村史》,但由于大队部搬迁,所形成的资料已不知所踪。


4   功能完善:从农耕聚落到商贸节点

村名确立后,全胜局的功能逐渐从单纯的农耕聚落向综合性社区发展。村里先后建起了铁匠铺、木匠铺和车马店:

(1)铁匠铺与木匠铺主要为移民制作适应当地干旱环境的农具,如旱地犁铧、犁搂耙、风扇车等,并打制镰刀、铁锹等工具,同时为骡马提供修蹄打掌服务。

(2)皮匠与毛毛匠则生产套缨子、骡马笼头、皮缰绳等牧业用具,以及皮袄、毛皮褥子等满足移民生活需求的物品。

(3)车马店为后续移民和物资转运提供住宿与补给,使该地区成为连接南至赵家村、孔家村、王家村,西接玫瑰营村,东达大小南沟、高宏店,北抵大人洼、王贵沟的小型商业节点。


      这些设施的出现,标志着全胜局已经发展成为兼具生产、生活、商贸功能的成熟村落。

5   文化融合:蒙地遗存、垦务印记与移民记忆

全胜局的村落史,是蒙旗旧制、垦务政策与移民文化在地域空间中深度融合的结果。

从蒙地遗存的角度看,"孔督梁"地名和民间"全胜局即五苏木"的说法,保留了这一地区的行政记忆。即使移民成为村落主体,蒙地的行政基因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落的发展。

从垦务制度的角度看,"全胜局"之名直接源于垦务功能,村落的规模、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与垦务需求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清末的蒙地放垦政策,就不会有全胜局这样的村落出现。

从移民记忆的角度看,"走西口"群体带来的晋冀农耕技术和生活习俗,通过协作垦荒、共建商铺等方式融入村落肌理。"全胜"二字从"垦务完成"到"生活顺遂"的寓意延伸,正是移民们对安稳幸福生活的集体期盼。

6   结语

全胜局村名的来历,是一部浓缩的地方发展史。它以"五苏木"蒙旗行政体系为基础,在"放垦"政策推动下聚集移民,因垦务功能而得名,最终通过多文化要素的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村落形态。"五苏木"的历史记忆、"孔督梁"的地理遗存、"全胜"的美好寓意,共同构成了理解这一地区历史变迁的重要线索。以上所述仅为笔者个人观点,受限于资料不足,难免存在疏漏,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尚需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与考证。


参考文献:

1. 孔督梁村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土牧尔台镇西南约20里处;孔督村位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大榆树乡南部山区;孔督梁位于察右前旗玫瑰营镇全胜局村东南约2公里处。

2. 章京与孔督(孔兑)均为清代蒙古族地区官职。

章京系满语"janggin"音译,原意为"将军",清代早期为武官称谓,后扩展至文武官员。八旗武官不论职位高低,凡有职守者皆可称章京。蒙古各旗札萨克下设管旗章京等职。孔督(亦作孔兑)为蒙语音译,是佐领下的副职官员,协助佐领处理本佐事务,是蒙古族地区旗、佐行政体系中的重要基层官职。

3. 《乌兰察布盟地名志》(1988年版)记载:

全盛局村位于乡驻地西南4公里处,建于1906年。村民来历不详,耕地面积13,085亩,人口1,900人,以农业为主,为全胜局村委会驻地。该村地势平坦,沿“集商公路”两侧,呈梯形聚落分布。

4. 访谈对象:罗雄、王春、李文、张翔、杨福英、刘建国、冀永明、李文佑(均为全胜局村村民,年龄均在65岁以上)。


9.jpg



七律·燕台霜至去年归思今年欢

丁志平


题记:燕台霜降,岁岁逢之景略同,岁岁怀之绪各异。去年此日,风叶敲窗时犹牵故园烟火;今岁今朝,儿孙围炉处且品茗雾温融。感此今昔,援笔成吟。


朔气侵肌着絮重,凄风卷叶覆庭浓。

千庐烘鼎薪明炽,一室人欢茗雾封。

帝阙霜轻枝尚绿,庭除露薄蕊还秾。

山河异景皆成趣,莫负秋光向晚冬。


2025年10月23日(岁在乙巳年霜降)于北京


efad01e90380b99c0fef1b60baccf4e.jpg


【作者简介】

丁志平,籍冀张垣,生于内蒙古。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四级调研员。乌海社科智库专家、贸促会专家、内蒙古地质环境专家、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诗书画研究会会员、政协促进会书画家、乌海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宣传部长。主要从事生态文化、资源型城市、自然资源经济研究,兴趣兼及书法、诗词、散曲等。在国家和省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有200多首格律诗词见诸报端网络,著书3部,获得省部级和盟市政府各类科研成果奖16项,获评优秀论文68篇,入展书法作品。

观网.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