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霆章新诗集《在路上》审美镜像的自由突破
文◎王舒漫
摘要:
在路上,与诗同光。诗歌就是你前进的动力。新体诗中,首先适者生存,故多元性和创新意识是前提。其次,站在历史的高度,如何融合发展也是时代的使命,以致若干代诗人的革命性的课题。上下求索,从不同角度的视域捕捉诗境的空间。诗歌的质感,意境和诗境。意境是中国诗论的一个重要范畴,而境像则是对诗歌作品美学衡量的重要规定,我们把视线投向诗的质感,当然明了诗歌联想力和张力,即是境像的纵深。如何把握浓与淡则需要诗人捕捉时代心灵的跳动,以及诗感的能力。
诗是一座城池,意象是的细胞,意象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结合体,而境像是内核,自由的灵魂。意念与形象的结合体,情与景的结合体。意象诗诗人凝聚地传达情感,表现思想的一种艺术方式。诗人从客观外物象,事物中得到情感的触发或激活,将审美情感,物化为诗的镜像即诗境,构建成意象单元,依着诗人的情感活动的脉络,富有个性地组合意象,再再以意象结构彰显感情结构,故达到传递情感。诗的表层的意象结构,正是深层次情感结构的有序的物化形态。所以,意象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核心价值体系并决定着诗的高低成败。
on the weg·With the same light as poetry Poetry is your motivation on the road.
In new style poetry,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is the first, so pluralism and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re the premise.Secondly, standing on the height of history, how to integrate development is also the mission of The Times, so that several generations of poets revolutionary subject. Search up and down, from different angles of vision to capture the poetic space. The quality,artistic conception and poetic environment of poetry. Artistic conception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Chinese poetics,while landscape image i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for the aesthetic measurement of poetic works. We turn our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poetry, and of course, we understand that the associative force and tension of poetry are the depth of landscape image. How to grasp the strong and light needs the poet to capture the beating of The Times, as well as the ability of poetic sense. Poetry is a city, image is a cell, image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subjective world and the objective world,and the environment is like
of poetic sense. Poetry is a city, image is a cell, image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subjective world and the objective world,and the environment is like the core, the free soul. The combination of idea and image,the combination of emotion and scenery. Image poetry An artistic way in which a poet conveys his feelings and expresses his thoughts coherently. The poet gets the trigger or activation of emotion from the objective external images and things,aterializes the aesthetic emotion into the mirror image of the poem, that is, the poetic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s the image unit. According to the vein of the poet's emotional activities, the image is combined with personality, and then the image structure reveals the emotional structure, so as to achieve the transmission of emotion. The surface image structure of the poem is the orderly materialized form of the deep emotional structure.Therefore, image is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poetry creation and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poetry
关键词:
(王霆章诗歌内敛睿知阐释觉知力)
一、远程构思,意味隽永
诗人的唯一责任和良心是语言的探险。值得提及的是任何优秀作品后面都站着诗人自己。谁能捍卫母语,谁就能透视生命。
真水无香。我与诗人王霆章始于他的一首诗“听得见风声的后花园”。多年来一直亦师亦友,更确切地说我们是志同道合者。在我看来,诗人霆章可以说是当代诗坛一位极具睿智的诗人。
从诗家人格秉性上讲,王霆章有三个方面让我极为敬重。一,是他带着坚定的人格精神和诗人的良知,半个世纪如一日地对诗歌的执著与守望;二,是他带着一颗澄澈的诗心和仁慈体验汉语诗歌的真谛;三,是他带着深厚的学养和情怀去挚爱诗歌,用慎思笃行对诗歌事业无私奉献。他毫不掩饰地亮出自己纯粹的诗歌品格鉴照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很是了不起。
让我们从诗家霆章诗的第一个层面的诗意启开我们的思路。
在路上,诗人霆章怀抱春秋,行吟千里,锲而不舍地坚守,追寻与聆听精神生命的回声。对于思想的诗人和诗意的思者,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能言说的生命存在。首先我认为这个世界从不缺少写诗的人,而是缺少人品,诗品统一融合的诗人,缺少具有魏晋风骨的“真性诗人”。毫不夸张地讲诗人王霆章当属其中。其次,霆章的诗无需作过度的阐释, 他诗中的“真”、“善与美”和觉知力自然会打动人们直探底蕴,使读者获得明白无误的诗心同在,同理与共情。
比如:《在路上》
“故乡在身后/爱人在远方/生活在别处/我们在路上/在路上,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微笑/在路上,把千篇一律的旅馆当成家/从一座城市走向另一座城市/从一个人走成另一个人/谁,还能听到掠过耳畔的风声/谁的心就不会迷失方向/
这是一首寻找精神故乡的力作。
托语以通心。诗人举目向前,只见故乡在身后,爱人在远方,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微笑,对江水拖着移动的群山在微笑。谁能感受到诗人内心静水流深,孤独的摇滚,这是多么深沉的痛楚,何等浓重悲愁!
谁解其中味?尽管如此,“从一座城市走向另一座城市”。世界依然美丽,诗人心在流泪,然而,却从容淡定的在路上,在微笑,在向着远方极目远眺,他唯有在路上才能看到最壮丽的景致,遇见最好的自己。在路上峰峰是诗,山山可望。诗人唯恐看不够,望不尽。既然这样,那么,怎样才能化作千个,万个身躯携思想行走。在路上,诗人用敞开,照亮的方式呈现整个世界。这,正是刻骨的,一腔深沉的思乡之情,蕴于婉转含蓄的不尽风味之中。人,所生存的第一要义是心有栖居的地方,灵魂有安放的家园。诗中通过“把千篇一律的旅馆当成家”诗人的情感也随着思绪在内心奔腾。这是一幅平静的大跃动、大推移的画面,构思远程,诗境高远,是为了寻找精神的故乡而蓄势。这,正是全诗的内核。
人,如何安顿自我生存的家园,这是一种怎样的诗境和哲思。《左传》认为语言是足以呈现生命主体及其思想,如果不借助语言就无法将自己呈现和敞开于这个世界且被他人看视、理解。海德格尔说过:“诗使人达到诗意的存在”。当我们抬头仰望将我们的视域给出一个新的时空,我们便会面对一切而坦然,对自然而微笑。
《在路上》全诗读来令人心动,潸然泪下。一首小诗,为何能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呢?这不能不归结到诗人的睿智和浓烈的情感。“在路上”意境开阔,气象深远,可读性很强。
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写诗可以成为生命的存在方式。语言是人类一切创造中的奇观。具体地讲,一首诗不仅是生命“活水”的延续,持存,更是作者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丰盛的生命,滋养另一个“我”的生命丰盛。值得注意的是,诗人霆章的诗语言可以产生这种精神壮举。故,诗的语言不仅仅是符号,而是一种与灵魂高度的契合体,是诗人精神世界直接体现。
再如《选择》
保持前行/ 你才会知道方/向,对不对/ 跪着的人头顶/上,无所谓有没有星空/因为习惯于逆光/我前行的速度一直很慢/但我从未退缩/顶着嘲笑与质疑/我甚至没有岁月可辩解/像荒原上的石头/将东南西北风的鞭策都当作问候/我知道铁树会开花/我相信天若有情,黄昏/谁还能听得见千军万马的击鼓声/谁就是自己的王/戴着荆棘丛生的桂冠/何惧风雨兼程/我绝不放弃内心深处的落花/纵然流水无意/
这首诗辞浅意深,富有哲思。题为《选择》就是从实际的物理空间出发,再打开梦想与情怀多维度的空间。在诗的世界里,在简化中卓越,诗人霆章便是自己的王!这首诗思接千里,诗人善于立题和捕捉象外之象的意境,对物理空间进行变形处理,使它成为心理空间。一句“跪着的人头顶/上无所谓有没有星空/因为习惯于逆光/我前行的速度一直很慢/但我从未退缩/
这种空间泯合与打开,有限与无限,虚空与实境,抽象与具体之间的画面同时,驱动时空,用心俯仰,用眼睛去思索万象和现实的异样。我们可以说,岁月的神谕与流逝是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有了这个态度,诗人霆章通过蒙太奇的镜头或远或近,或仰或俯,在两个时间参照系中洞见并解惑如何“选择”的命题。
这,仿佛是一种悖论。尤其是最后一小节:“戴着荆棘丛生的桂冠/何惧风雨兼程/我绝不放弃内心深处的落花/纵然流水无意/”不难看出诗家霆章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功夫在诗外。黑格尔说:“一个艺术家的地位愈高,他也深刻地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而这种心情和灵魂的深度,却不是一望而知的,而是要靠艺术家沉浸到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中去深入探索才能认识到。”因此,这种饱含情致的跌宕酣畅,使这首诗的结尾十分响亮。一首诗有如此大的张力,既撞击了诗人的心扉,同时也撞击了读者的心扉!
这,就是《选择》的真正内涵。
诗家王霆章的诗中常带有超时空过闭环式的世界或空间感。在现实的描绘之上,又统摄出超现实主义的光影和色彩,使人在阅读欣赏过程中,觉知力提升到另一层时隐时现的天地,这种明暗对应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和激越情感。言外之意或象外之意,或静止过后的片刻奔突,故而增大了的意蕴的容量。回到诗歌本身,实质上,霆章的诗没有落笔惊风雨,但每一个词语都是生命最颤动的文字。诗人故意抽掉逻辑关的线索,让读者自己去串连。以意驱象,动势行诗,确是一种较高层面的艺术手法,确是优秀之作,值得品味。
三:语境意境,情真思远
天地人间人为贵,我们都是匆匆的过客。然而,孤独给了我们思考的理由。所谓寂寞,其实是一种自我沉浸的审视过后,获得灵魂升华的方式。
诗家霆章的诗一如既往地发挥他的内敛与含蓄。他擅长用自己的体温御寒并与寒风对坐,故忧而不哀,哀而不伤。他总能在人性和诗性中会通思维,找到出口。我们从《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空城 》可以照见,诗歌每一小节的词语,可以说是直接打在人的心律上。
在这里,还是让我们把思考驻足在诗的“意象”中,从生命主体来剖解,可以给出诗歌承揽的全部的终极关怀。整首诗没有一个大词作渲染,亦没有风雅的熟词,反觉字字珠玑。单从意象纷飞的结构中就使我们的心弦感到同声相应,又怎不令人泠然而惊,跃然泣喜。
每个人都是寂寞的/有的人微笑着寂寞/有的人唱着歌寂寞/有的人寂寞着寂寞高朋满座的夜宴之后/此起彼伏地欢声笑语/犹在他透过残留的殷红酒杯/发现自己最为期待的那个人/始终都没有来/一次也没有熙熙攘攘的中央车站/大家都在口若悬河地说话/似乎又无人倾听我捡拾起遗失在座位下的/通往你那里的单程车票/却看到业已过期/你说你是一座空城/经过了那么多人进进出出/仍然是一座空城/你说寂寞/如漫天大雪中的一盏灯/在城市的拐角处/照亮的都是异乡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空城/你,我,他,都是过客/无论彼此进入得有多深/我们还是彼此的过客时辰到了/城门自会洞开/无论风朝哪个方向吹/上路的人都要学会独自上路/
这首诗,一境推一镜,将一个异乡人心灵的触角从眼前,身边,伸向广阔的时空,在无垠的时空中,隐喻人生短暂,在漫天大雪的一盏灯中,怎不使自己心中萌发出许多怅惘。诗家霆章大胆运用了“逆反”思维,使诗在理性,内敛与外延之下升华情感与归心,接着运用相激相生,在结构上连成一片,不露痕迹的达到了新奇峭拔的境地。很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成了精神流放者,成了异乡的居民,故乡的异客。时而不知风朝哪个方向吹,时而静坐,抱着无限远的夕阳,在深埋血脉的流线中,在故乡的边缘流浪与跋涉。此诗就是一笔双写,既抒写了诗人思乡怀人之悲戚,又寄寓了诗人内心一腔感慨。正如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学者)说过,孤独有着强烈的爱。真正的精神思想的优势就是孤独。他认为孤独的生活可以帮助人们逃避渺小和浑噩的灵魂,找到光明之路。
无论空与实的哲思是否是一个深远的哲学话题,还是在诗学语境下,空即实,两种不同的空间状态。毋庸置疑在量子学中,没有真正的空,也没有真正的实。宇宙是最空旷的但也最丰富的存在,是强调与虚相对诚实的真实。换言之,智慧如太阳,谁能化喧嚣为清明,谁就站在空的纵深处。一方面,城非城 ,实非实,空非空,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空城》这首诗中呈现出无限的深意。这是何等的旷达啊!拒绝诱惑,喧嚣与浮躁,我们的内心要充溢饱满 。这,没有什么崇高,只有生命体验的真诚抒发,见性见情,带点沉郁。不论内视还是外视,均为统摄。另一方面、一座城 如果没有灵魂的处所,没有生命的领悟力,即使再繁华,也是空而苍凉的。法国诗人彼埃尔·勒韦尔迪有一种说法,很有见地。他认为:诗人是潜泳者,他潜入自己思想的最隐秘的深处,去寻找那些高尚的因素,但诗人的手把它们捧到阳光下的时候,它们就结晶了。
在这个浩渺的宇宙中,“你、我、他都是过客。”我们如何领悟个体生命的奥秘并与宇宙万物汇融。这首诗给了读者深远的启示。为了“潜入自己思想最隐秘的深处”,认识自我,探索自己的灵魂,找到那些可以在空与非空中结晶的生命本质和意义。在复现其童心之后,又以一派波澜不惊的气度感知生命激情。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被诗家霆章眼睛里的远阔种下了澄明。
从某种意义上讲,诗中的“空城”除去一角悲凉,还可以象征一种冷静、淡定和沉稳。或许这也是灵魂寂寞后的淬炼,诗人灵魂的成熟后的璀璨。
2025年元月15日于上海漱月涌泉轩
(作者简介:王舒漫,女,60后,南京人,文学博士,职业教师,当代诗人,画家,独立学者,策展人,《中国百年诗画典藏》《中国当代知名诗人诗年历》主编,作品散见于国内外各大报纸杂志,出版诗集被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和美国耶鲁大学中文图书馆收藏;2024年5月荣获意大利阿米尔卡雷•索尔费里尼国际文学奖诗歌优秀奖,著有广播剧,诗剧等,诗作被译成多国语言,画作被多家艺术馆等收藏,80年末至今坚持从事诗歌和绘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