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李淑章教授连载于《北方新报》的原稿,经作者同意,观网将连续转载,供读者阅读欣赏。
关于作者本网简介如下∶
李淑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内蒙古国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
主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演讲学”“中华优秀古诗文”等课程。
先后在全国及内蒙古报刊上发表人文方面的论文数百篇。
2022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淑章谈古诗词》。
《北方新报》“淑章谈古诗词”开栏的话
如果你想走近中国经典古诗词,那么,就来读读“淑章谈古诗词”吧。李淑章教授是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最近有专著《中华绝美古诗词百首解析》出版,在全国发行。多年来,李淑章教授一直为本栏特约撰稿人。李老谈古诗词,从讲作者故事入手,以独特视角娓娓道来,陪伴读者欣赏作品,视野开阔,知识点多,间有指谬匡正,给人启示多多。正是:淑章一席谈,经典显真传。
李白的《静夜思》赏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首先,了解一些有关李白的重要情况。
1. 李白的一般情况。
李白(公元701 年-762 年),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誉他为“谪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由于贺知章的引荐,唐玄玄宗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亲自迎接,还用七宝床赐他吃饭,亲手调羹。唐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马上封他供奉翰林的官职,职务主要是给皇上写诗文,以供娱乐。后来遭人嫉妒,玄宗也渐渐不喜欢他了。于是,来了个“赐金放还”,就是给了他一些钱,让他回去。其实,也可能是李白主动辞去官职的。从此,这位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的李白,便浪迹天涯,遍游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2. 李白出生地之争。
李白的出生地,向来就有争议:有的说是四川,有的说是碎
叶(碎叶在唐代属于中国),即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原属苏联,现已独立)的托克马克。李白后来在湖北省安陆市住的时间最长,所以安陆的人们特别怀念他。那里有李白的遗迹,比如有座白兆山,也叫碧山,山顶有庙宇,叫白兆寺;那里有李白读书台,太白堂,洗笔池,长庚书院等。这里引述一段网上看到的信息:2008 年10 月,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部部长拉耶夫就对中国媒体表示,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就是现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市,他们正与中方协商要为李白塑造一个纪念雕像,推动两国的李白文化。过了一年,吉尔吉斯斯坦又派人访问安陆,希望托克马克与安陆两个城市能够以李白为纽带,共同担负起弘扬李白文化的责任,并由此促进其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以上关于李白出生地的争论,最重要的只能说明李白的伟大,别的均不重要。
3. 李白之死。
《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提到李白之死时,都是一笔带过,都未说明死因。专家们一直在争论:有人认为是得病而死的,有人认为是喝醉而死的。还有一种说法,是醉后溺水而死,或者叫水中捞月而死。有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一天夜里,李白乘船夜游。他在船里仰望着天空中的月亮,可能还想着“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但是,天上的月亮无动于衷。夜深了,人也醉了,李白一边唱着歌,一边流着泪。他好像觉得这个世上已经没有了解他的人了。就在此时,他突然看到清清的水波中,一轮明月在同他笑呢。无风时,月亮就变成一个白玉盘;微风吹来,它又变作万点碎银。这是多么美好而又多么神奇的世界呀!这正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呀!于是,李白伸开双臂,向着水中那轮明月扑去。编故事的说:船夫仿佛看见,刚才还邀他喝酒的李白,骑在一条鲸鱼背上,随着流水而去了。
杜甫写过《梦李白二首》,在诗中,反复提到他对李白的担心,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样看来,说李白是醉后溺水而死或者说捞月而死,并非纯是想象。
其次,解释几个两个词语:1. 床:指井栏。《汉语大词典》写道:床,同“牀”。它的第四个义项这样解释:“井上围栏。”而且引了《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牀,金瓶素绠汲寒浆。”还引了李贺的《后园凿井歌》:“井上辘轳牀上转,水声系,弦声浅。”其实,很多唐代诗文中的“床”也当“井上围栏”讲,而且就写作“床”而不是异体字“牀”。如,李白的《长干行》中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之句,其中的“床”就是“井上围栏”之意。现在还听到有人说“井床”,其实说的就是井栏。2. 疑:好像,不能讲成怀疑。古代不少有“疑”字的诗句中,“疑”字就当好像讲。如“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好像银河从高空中流下来,而诗人绝不会怀疑银河是不是真的从天上落下来。
最后,试着赏析这首诗。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解释说:“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历代诗词名句辞典》(作家出版社)的解释与《唐诗鉴赏辞典》的解释大体上相同:“秋天的晚上,我床前照着明亮的月光,起先误以为是地上霜,抬起头来望着天上的月亮,不禁低下头来思念着故乡。”
不仅是这两本书,其他不少书也都认为诗中的“床”就是卧具,而“疑”就是怀疑或恍恍惚惚,弄不清楚。其实,这都是不妥的。
“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指睡觉的床,也不是指坐床,而是指井栏。这在解词时已经讲过。这首诗中的“床前”,应是庭院里井栏的正面( 南面)。联系下一句“疑是地上霜”的“疑”,就更还理解了。“疑”字不能当怀疑讲,只能当好像讲。“床前明月光”这句诗明明告诉读者,诗人看到的井栏前那一片亮亮的东西,不是别的,而是“明月光”。既然如此,怎么又会怀疑它是“地上霜”呢?
“举头望明月”的“举头”当然是抬头的意思,这正好证明诗中的“床”绝不是指家中的卧具或坐具。因为如果是指它们,那诗人举头看到的只能是天花板,怎么能望到明月呢?须知,古代的窗子是纸糊的,不是玻璃的,所以,躺在或坐在床上,无论怎么“举头”,看到的也只能是屋里的东西。诗人只有在庭院里举头,才可以看到天空中的月亮!
“低头思故乡”的“低头”与“举头”上下高低对应,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一幅生动的月夜思乡图,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纵观全诗,笔者认为,这天是月明之夜,诗人在庭院里散步。突然发现井栏前面一片月光,好像地下铺了一层白霜。于是,他先抬头望望明月,接着低下了头,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样讲,不仅字字有据,避免了主观臆断,而且使庭院、井栏、天空、月光、诗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静谧、清冷而又和谐统一的意境,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远在异乡、触景思乡的情感。
诸君觉得这样分析有点道理吗?